“小农水”折射“大民生”

13.08.2014  10:32

8月,正是农忙时节,夏津县新盛店镇村民韩全奎今年种植的8亩棉田用水再也不用发愁了,因为国家投资修建的小农水管道通到了田边。他高兴地说:“以前浇地是开着拖拉机拉着水泵抽水,要三天时间才浇完,今年,我和老伴就用一张卡,一条管子,花了10多个小时就浇完了。”这是夏津县小农水项目实施百姓受益的一个缩影。近几年,夏津县人大常委会顺应民意呼声,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监督力度,使一股股“幸福水”流进了老百姓的心田。

代表建议得落实

夏津县是农业大县,因为易旱易涝特殊的“低洼”地势,水利曾成为农业发展的一道坎。近几年的县人民代表大会上,白马湖镇代表团、新盛店镇代表团、苏留庄镇代表团以及王德林、刘德东、孙振洪等十几名县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代表的呼声、群众的期盼引起了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初,夏津县人大常委会把小农水重点建设纳入人大监督议题,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调研,了解小农水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建议县政府抢抓国家大兴水利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小农水建设。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积极争取,于2011年6月开始申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并于2012年10月申报成功,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由此拉开小农水建设的大幕。

人大监督促进度

为了助推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13年,夏津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将小农水建设纳入人大监督视野。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常委会听取了县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了审议,要求县政府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小农水建设。

县政府坚持把小农水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来抓,针对项目投资大、施工面广等问题,在工程实施前,按照“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政府投资、农民投劳”的原则,项目区各村召开了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就工程建设方案、农民投劳的办法、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充分征求用水农户的意见,并与受益农户签订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议,让老百姓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督制和合同制“四制”,层层落实责任,聘请村干部和人大代表担当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

小农水”发挥“大效益

今年6月份,夏津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此开展了一次视察活动。委员和代表们在新盛店村的农地里看到,在广袤的农田中央,有一座黄色小房子,在农田边上,每隔50米就有一个石柱形的小墩子。小农水项目负责人李桂成说,这就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

我们把项目区所有沟渠清淤治理了一遍,做到了雨水多时能蓄水,雨水少时可抗旱。在今年春夏抗旱中,所有泵站全部启用,利用提水泵站把水流送到田间,共浇灌5.6万亩次。”李桂成说,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的落地,不仅解决了村民用水问题,还提高了蓄水、保水、抗旱、排洪能力,把劣势变成了优势。

今年春旱,我们照常给地浇上了水,一点也没有耽误收成,前两天下大雨,地里也没有涝,我们终于不再靠天吃饭了。”新盛店镇刘宅庄村村民刘绍洪高兴地说。

作为全国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夏津县大力推进以“小农水”为主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工程,自2012年以来,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4万亩,年节水105.3万立方米,年省工7万余个,使47个村庄的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了种地“靠天吃饭”的现状。

(山东夏津县人大办公室 滕如勇)

责任编辑: 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