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来校“值日”被婉拒
升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有些家长眼中还是小孩子,但是二年二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常婧却认为,学生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老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让他们真正长大。
不让家长“大包干”
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下课时,常婧都会要求学生,“整书本、清杂物、齐桌椅”,并将这些事情做好。
到了需要打扫卫生的时候,有家长找到了常婧,“老师,我们拿着清洁工具,我来替我家孩子打扫吧。”还有家长提出,不用孩子扫地了,用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扫吧。面对这样的家长,常婧委婉拒绝了,“他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有相应的劳动能力。请相信你们的孩子,能自己完成的。”
在班里,常婧设置了卫生人人岗,给每个学生安排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有的学生做得很仔细,将教室里的一体机擦得一尘不染。”常婧说,“我告诉家长,孩子们打扫得不错,他们可以放心了。”
每天放学时,作为班主任,常婧都要把学生们送到固定接送点,安全转交给家长们。但是到这里,常婧并没有结束工作,每次她都会简短的总结一下今天学生的表现,和家长们叮嘱几句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家长们来接孩子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把书包一甩,扔给家长,自己就玩去了。”看到这种情况,常婧就告诉家长,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承担他们的责任。
帮助学生摆脱焦虑
有一次,在放学后例行叮嘱时,一位家长拉住了常婧,就在路边站着聊了一个多小时。是什么让这位家长有如此多的话想和老师说呢?
“我班上的这位学生有点特殊,他有感统失调的情况。”常婧告诉记者。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来纠正。
“这个男孩子很敏感、胆小,不敢和别人的视线接触。”常婧说,这个学生是转学来的,在原来的学校总是受到别的同学欺负,来到这个班上后,她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聪明,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孩子很焦虑,上课容易走神,“来的第一学期,他把自己的指甲、铅笔、橡皮都用手抠烂了。”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常婧开始关注这个学生,“我尽量给他表现的机会,只要他能做到的,我都让他去做。”常婧说,“他做完,我就大力表扬,让其他学生都觉得他很优秀,愿意和他做朋友。”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在这个学生不再抠东西,做题速度也加快了,原来不会用第一人称表达,现在也开始说“我想……我要……”
“我对这个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精力。”看到孩子的变化,常婧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数学老师,常婧在教学中,并没有采用反复做题的方式,而是着重将生活和知识结合,“我从生活中用得着的知识教起,比如东西南北、钟表时刻等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常婧说,这样学生们有兴趣去学习,能顺利完成作业,建立起对书本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