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组在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检查。 |
□法制日报记者朱宁宁文/图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历来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带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小组在青海省的行程十分紧张,但仍专门考察了青海省内的两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学校。在7月18日举行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会上,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成为现场热议的话题。
检查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是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开展的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不但亲自带队,还亲自作了执法检查报告。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也是此次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7月16日,检查组一行来到玉树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这所2002年成立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玉树州乃至青南地区唯一一所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239人,注册学生3743名。
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服装设计专业的10余名藏族学生正在学习制作传统的藏族服饰:几个学生分成一组,专注地在面料上进行着裁剪设计,一旁的一些藏族学生则一针一线地认真缝制。
“你是本地人吗?就是学这个专业的吗?”向巴平措与该专业的藏族老师更求巴毛交谈着,并鼓励她继续做好教学工作,为当地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幼师专业的教室里,20余名藏族女孩娴熟地弹奏着电子琴,还有一个班的学生活力四射地跳起了藏族传统的锅庄舞。热烈的气氛让检查组一行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
检查组检查的第二所职业技术学校是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青海省政府下拨学院建设省级专项补助资金5000万元,2015年省级专项补助资金5000万元,新征419亩建设用地,该校人均校区面积达58平方米。目前该校已经实现了中高职对接,以适应培养出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全校共7个专业,就业率达到90%以上。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联合方面,不断作出新的尝试。在宽敞明亮的大型化工实训车间,十几台大型设备供学生们实地操作,该校教师严富发逐一介绍了相关技能培训课程。
听完介绍,向巴平措说,资源型的地方发展经济面临很多问题,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如何优化升级,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如何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现在一些贫困地方,越扶越贫,教育没有跟上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地方上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
“按照现行教师配备政策,教师数量要按照师生比来配置。但海西州的一些偏远地区地广人稀,这样一来,对于民族地区乡镇以下的学校来说,实行这个政策就不太合理。”7月17日,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会上,州教育局调研员胡建乐的发言引起了检查组的重视。
胡建乐说,海西州乡镇以下的学校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按照国家政策,势必很多点就要减掉,这样一来,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学就比较远,十分不便。
“在我们冷湖地区,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9个年级一共是80多个学生,按照师生比核出来的教师数量是4.2名,这就意味着4个教师就要管理9个年级,这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教学任务。”胡建乐举例说。
“现在县级以及市区按照师生比配置教师没有问题,但乡镇以下按照师生比配置不太合理,所以,是否能协调一下,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胡建乐说。
听到这里,青海省副省长、海西州州委书记辛国斌补充说:“冷湖地区在油气开发时期是辉煌过的,当时学校师生规模曾达到800多人,后来随着产业开发重点转移,这个地区的人口在不断减少,现在还有2000多人常年在冷湖地区生活。我前一阶段去那里看了看,学校里一个班就四五个孩子,但是也得开课。建议考虑一下边远地区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作一下变更。”
听取汇报后,向巴平措指出,执法检查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要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加以解决,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解决力度。现在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不能有掉队的,基本层面要达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会存在不均衡问题,收入上有多有少,但是在教育上,各民族各地区不应该存在太大差异,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充分的教育,在祖国大家庭中,教育应该均衡发展。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