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青春的N种方式
25个小伙子住在一间80平方米的房子,床与床之间几乎没有距离。他们的活动空间很小,上厕所都是问题。因为人多,噪音也大,对邻居还造成了一些影响。这间位于太原小店区长治路大唐长风小区的出租屋,气味不停地从屋里涌出来。
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如此逼仄的环境住了这么多人,平均一下,每个人只有3平方米多一点的活动空间,不用说有气味,就算是有别的,想来也正常。很多人会用“无处安放的青春”这种文艺的字眼来形容年轻的打工者的生存状态,的确,这样的环境实在让人没法儿夸,甚至连“勉强”的标准都算不上。
按照惯例,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是要先查找相关规定,可是,报道中也说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北京市2014年3月对群租房进行整治,规定人均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而记者从太原市房产管理局租赁处了解到,太原市暂时还没有相关规定和条例。
不得不说,这是制度上的一个空白。不填补上这个空白,不仅扰民,还可能对打工者和邻居造成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不过,翻过来想,在群租现象十分普遍的北京,尚且去年才出台了明细的规定,在流动人口并不算大的太原,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和条例其实也可以理解。可是,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规定,这些打工者或者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青春就有处安放了吗?更深一点地说,是不是有了好的生活条件才能安放青春?没有的话,就不能安放呢?
我想到了一个可能不太具有可比性的例子。
春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到的,就是他当年插队近7年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当时,20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带领社员打坝淤地、大办沼气,使梁家河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村子。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的专访,回忆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第一口池子是颇费工夫。一直看到沼气池两边的水位在涨,但是就不见气出。哎,很奇怪,怎么回事?最后的原因找到了,就是那个导气管堵塞了,最后一捅开溅得我满脸喷粪啊,满脸是粪。但那个气就呼呼往上冒,我们马上就接起管子来,我们的沼气灶上就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来。”
满!脸!是!粪!
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习近平亲口讲出来,谁会相信今天的国家主席当年还有如此窘迫的经历。可是,有过插队经历的人都知道,那就是他们的青春。和当年插队时的条件相比,如今打工群体、蚁族的生活恐怕已经很“幸福”了。当然,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不能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今天。我想说的是,即使抛开物质条件不谈,青春中所遭遇的困窘、迷茫、懵懂、难堪……种种种种,其实都是一样的。现在有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这一代是最憋屈、最不幸的一代。而白岩松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和奋斗。青春如果没有了奋斗,没有了挣扎,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绝望,还叫什么青春?”
拉拉杂杂说了这些,回头再看本文的标题,我承认,一是可能有些“文题不符”,二是可能有些矫情。其实,我不过是想说,安放青春可以有N种方式,而你经历的,正是其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