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闺”放异彩——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向"活态传承"之路
皮影老艺人武海棠在家中展示皮影绝活
木偶绝活表演“书法书法”
孝义,是郑兴“割股奉母”之处,不仅因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又因是我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被誉为“戏剧之乡”。皮影、木偶、碗碗腔均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孝义的文化三绝。
孝义市依靠当地群众,发挥专家作用,非遗文化走出“深闺”并大放异彩,非遗文化渐渐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打破独门观念培养“非遗”传人
时而碎步轻移,时而翻转腾挪。皮影戏台前,一个木偶,在年轻女子两根细长竹竿的操控下,竟然神气活现地拿起毛笔,蘸墨、书写一气呵成,五分钟不到,一副书法作品便完成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令人难以置信。6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兴介绍,孝义木偶属杖头木偶,表演者通过操纵木杖完成动作,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也称“举偶”。经过多年研究及悉心传授,大部分年轻学员操纵木偶技艺高超,不仅可以表演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佛珠转抛接等高难度动作,还可以表演川剧变脸、书法等绝技。让皮影戏这门国粹级民间艺术一代代传下去是皮影老艺人们最大的心愿。在武海棠、侯丕烈、侯建川、武兴等一批老艺人们的悉心传授下,新一代皮影传承人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皮影雕刻技术、皮腔唱法、乐队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并能够独立完成演出任务。
非遗是珍贵的,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孝义市建立了“非遗”宣传普及机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同时,组织专家、学者成立小组建立传承人认定体系,组织申报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11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0人。
“非遗”形成产业引导百姓参与
三皇庙民俗文化展览馆的皮雕室,几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正对着桌上半透明的牛皮聚精会神地镂刻、上色,四周橱窗、墙上满是各种皮影成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2006年,孝义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孝义皮影却一度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危险。为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贾家庄村开始大力扶植皮影产业:收纳有志于传承皮影戏的学员,成立皮影雕刻文化产业基地及皮影影视基地等,通过整合村里现有资源,将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运行模式,使皮影文化产业走上了“社会化管理方向、项目化经费投入、团队化自治服务”的道路。
如今,孝义的木偶皮影开始到全国各地演出,《花果山》《长袖舞》《疯狂吉他手》等剧目登上了国际舞台,据此拍摄的影视作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收集整理完成的《收五毒》《汜水关》《桃花计》《龙凤呈祥》等口述本皮影剧本已达27本;出版了《中国孝义皮影》等非遗专著,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随着挖掘文化特质,走“活态传承”的路子,孝义“非遗”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