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日报:夹马口北扩工程:“浇”富了一方百姓
2月14日开机上水,已累计提水800余万方,完成春浇12万亩——
“夹马口引黄灌区承担着临猗、永济、万荣三县90.9万亩农田灌溉任务,2月14日在全市就率先开机上水了。这就是从夹马口泉杜泵站提上来的黄河水,以8.5立方米/秒的流量源源不断地为灌区农田普浇第一茬水。目前已累计提水800余万方,完成春浇12万亩。”运城市夹马口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王培道边走边说。
3月4日,记者随着王培道沿着灌区边的道路,来到夹马口北扩工程受益区临猗县卓里工贸区寺后村和北辛乡东卓村等地,实地采访该灌区建成以来当地农民的受益情况。
说起利用黄河水灌溉的好处,临猗县卓里工贸区寺后村村民贾敏声深有感触:“没有引黄水之前,用的是井水浇地,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浇一亩地需要100元左右,现在用上黄河水灌溉省时省力更省钱,浇一亩果园只需20元左右,仅水费一项每亩就能节省8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家的6亩苹果按3万斤产量算,除去水费、人工费等成本,去年每斤苹果可卖到1.8元,仅苹果一项就可收入5万余元。
夹马口灌区北扩覆盖区临猗、万荣两县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是以种植苹果为主。自2008年北扩工程灌溉条件改善以来,灌区受益范围内的83个行政村的20万人口、40.6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得到了充分保障,农民浇地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像贾敏声这样因水而富起来的果农在当地不在少数。以北扩灌区下游的罗村为例,工程建设前,村里15000多亩土地全靠18眼井灌溉,但因出水量小只能保证2900亩土地浇灌,且水价高达1.2元/方,再加上缺水,十年九旱,全村农业收成无法保障,农民收入单薄,全村1/3的村民外出打工,不愿回乡种地。
去年,罗村提用黄河水235.8万方,旱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全村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外出打工的农民也愿意返乡回村搞种植了,富裕起来的果农还全部盖起了新房,罗村因水而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北扩灌区二郎神渡槽段的北辛乡东卓村田间地头,记者看到四通八达的水渠围绕在农田周围,黄灌水正通过支渠缓缓流入大片的农田,村民们正用铁锹从水渠里引水灌溉自家的果园,一番忙碌的景象。“没有引黄河水之前,果园全靠井灌,水量小不说,有时候还浇不上,自从有了黄河水,再也没为缺水而犯过愁。这不,正赶着为4亩果园浇灌这头茬芽前水,水浇足了,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民谢兴胜指着自家的苹果园满怀信心地说。
据了解,随着灌区的配套建设和省水利厅的水价优惠政策的实施,灌区提水量逐年扩大,农民用黄河水灌溉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到目前,北扩工程累计供水2.6亿方,实际灌溉面积已达到27万亩,有效确保了灌区农民的灌溉用水需求。
夹马口灌区北扩工程受益以来,富民效益凸显。灌区40万亩旱地变为水浇田,泉杜泵站提水量由2009年的500万方增至现在的4600多万方,黄灌比井灌年可增浇3至4茬水,农民用水更加方便及时,更有效杜绝了用水户争水、抢水事件的发生,地下水也止降回升,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不仅如此,灌区亩次浇地成本由原来的井灌90—100元/亩降低到18—23元/亩,小麦亩均产量达900斤,比旱地增500—600斤,复播玉米年增产量1300斤;经济林苹果亩增产量2000—2500斤,亩产值达6000—7000元,北扩灌区年总产值15亿—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877元增加到2015年的9800元,家家户户还买了轿车盖起了新房。(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魏永平)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