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太原这十年】这十年 重振雄风 转型突破蹚新路
2022年9月30日,太忻大道全线通车。 李学军 牛利敏 摄
十年光辉,转型为帜。这十年,太原牢记领袖“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来”的谆谆教导,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成效明显。全市转型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尤其是进入“十四五”后,太原迎来多重发展机遇。国家将太原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省委赋予太原重大责任和使命,明确提出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四个高地”。今日太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集成、资源在集中、动力在集聚。
转型突破 工业是脊梁
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太钢调研。在“手撕钢”生产车间,总书记勉励大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殷殷寄语,今犹在耳。
太原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打造“产业高地”,工业首当其冲。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持续迈上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工业强市的根基更加牢固。
踏上“十四五”征程,太原选好路径、瞄准方向、打好工业高质量发展系列组合拳,工业振兴动力强劲,工业经济破浪前行。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576亿元,同比增长35.3%,规模与速度均创历史新高。太原工业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2021年11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韦韬履新太原次日,就把走访调研首站放到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标杆项目——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
接下来,他深入太钢等重点企业生产车间和项目现场逐一调研,走进各县区察看中小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与华为集团、山西焦煤、中国铁路工程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深度洽谈对接,先后举行省属企业及太钢集团招商引资对接座谈会、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在高频次的工作进程里,深入把握太原工业经济脉搏,谋划太原工业发展重点。
谋定而后动。2022年7月26日,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并州大地工业高质量发展号声嘹亮。
大会提出,全市紧紧围绕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朝着“百千万亿”(全力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推动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万亿级工业产值规模,以万亿级工业产值支撑万亿级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奋力迈进。重点工业领域由市级领导挂帅,全面实行链长制,尽快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努力推动一批工业好项目大项目建成投产达效。
“链”接产业。特种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6条千亿级重点优势产业链强势隆起,引领全局。
“主”动有为。太钢、太重、美锦等一批“链主”企业产业规模大,示范作用强,迅速激起链上各要素发展动力。太原工业,活水涌动。
抓住机遇期,用好窗口期,太原正用“人一我十”的超常之力,把基础优势打造成领跑优势,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型发展 服务业是臂膀
服务业事关发展全局,事关民生福祉,地位举足轻重。
十年提质,太原坚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支撑,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
2021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2963.72亿元,比2012年增加1716.99亿元,累计增长111.3%,年均增长7.8%;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5.0%提高到57.9%,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推动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为加快打造‘四个高地’、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1年,太原成为创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打造服务业高地其时已至。太原高点谋划、高处起势,服务业全速前行,扬帆入海。
在对服务业进行充分调研走访的基础上,2022年2月15日,全市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大会召开。市委清晰描绘出服务业提质增效路径图——牢牢抓住关键重点领域,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体系。
十年发展,厚积成势。太原古县城、方特乐园、钟楼街历史街区、晋阳里等生活性服务业态先后亮相,打通了文脉、激活了商脉;中海国际、信达中心等一批楼宇经济迅速崛起,总建筑高度266米的“山西第一高楼”信达中心目前整体入驻率达到了80%,常驻办公人员近3000人,增加收入超亿元;唐久、金虎进入中国便利店20强,全市便利店达到2300家,助力太原连锁便利化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生活性服务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优化。2021年,太原作为国内首批5G商用试点城市,5G网络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以太原网络货运物流园为引领,太原入选全国物流枢纽建设和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
行至半山奋力攀。以目标为号令,太原深入抓好现代商贸业发展,优化商圈发展格局,培育壮大电商产业,加大消费惠民力度,拓展大宗商品贸易,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仅在今年5月21日至6月15日,全市“晋情消费·悦享生活”第二阶段消费券投放期间,就销券约3.06亿元,带动消费24.11亿元,惠及百姓425万人次。
太原服务业发展在提速、比重在提高、质量在提升。
转型升级 创新是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2年,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在太原成立,主要做德国进口产品的代理商;2021年,它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多个国家都有了嘉世达产品的代理商。
短短10年,代理与被代理的转变,秘诀在哪里?该公司负责人说,成立至今,嘉世达始终贯彻专业、专注、专一的行业态度,以“创新为上”为指导,始终坚持自主科技研发。
见微知著。市场见证了企业的蝶变,企业也见证着市场的飞跃。
创新潮涌,千帆竞渡。以“十三五”为例,太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企业创新意愿加强,研发投入力度加大。2019年年末,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达到422个,比2015年年末增加87个;科技活动人员由13653人增加到16479人。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以打造引领全省的“创新高地”为目标,太原科技创新步伐更快、方向更明、动力更足。
2022年,全市筹措20亿元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工作,从6个方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倍增。
《太原市打造创新高地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太原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批重点政策出台,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添薪续力。同时,增强“市域”意识,推动市校院所合作,加快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为太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创新太原”,成果日隆。中国电科二所“4H碳化硅单晶体衬底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打破国外禁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太原锅炉集团与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炉内燃烧控制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一等奖……
十年里,太原获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项达1471项,占全省的74%;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9项,占全省72%。仅2021年,太原就有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三个实验室获评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年里,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的4个增至2021年的7个,增长75%;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的18个增至2021年的100个,增长了456%。以百信、长城等一批优秀企业为引领的信创产业全面推进,助力太原迈入全国先进计算一线城市。
转型跨越 人才是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的背后是人才的比拼,创新高地的基础是人才高地。
2021年,太重集团实施“512”人才工程,培养不少于50名精英管理人才、不少于100名科技创新人才、不少于200名能工巧匠。人才聚、事业兴。太重集团技术中心矿山所在全国率先研发出5G矿山远程操控挖掘机,秘诀就是吸纳了设计、生产、营销、售后等部门的拔尖人才,组建战略业务开发团队联合攻关,一年时间突破十几项技术难题,拿下7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智控挖掘机市场独占鳌头。
新锐人才,新兴产业,相互成就,共筑未来。太重企业研发生产的突飞猛进,正是太原在创新领域奋楫扬帆、不断突破的生动写照。
为人才发展强梁立柱。太原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细化完善6方面43个配套政策,搭建起人才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为人才成长修路架桥。在人才引进上,太原聘任两院院士在内的60名专家学者为市委智库专家,柔性引进院士81名、团队专家385名。放宽人才户籍迁入政策,吸引11万余名人才及家属落户。在人才服务方面,全市开设13个“一站式”服务人才窗口,设立全省首家“青年人才驿站”,打造全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筑起人才住房长期保障体系。
为人才扩容保驾护航。从2009年到2021年,全市人才总量从38.6万增加到90万。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投入从每年的1000万元(2012年—2017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2018年—2022年)。
太原锦绣,俊采星驰。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遗余力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并州大地正在成为广大英才的筑梦之地、圆梦之都。
非凡十年,太原“转”的步伐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