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提效的新实践
看病难、看病贵如何求解?
近两年,太原市委、市政府把“百院兴医”工程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划拨1000多亩土地,预算近50亿元。与此同时,太原市直医院上与“国家队”接轨提升自己,下与区县及乡镇卫生机构“牵手”,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大卫生投入、均衡医疗资源,看病才能不再难
——太原市近两年投入超过新中国成立60年总和,新迁建医院覆盖城市东南西北
太原市级医院大都身处闹市、居民密集区域,空间狭窄、规模不足,随之相伴而生的是设施、设备严重老化,人才匮乏,梯队结构极不合理,一些学科甚至因为人才断档而出现了萎缩态势。
拿太原市级医院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综合医院——市中心医院来说,2013年的负债率达88%。漏洞多,体制乱,人员乱,840张床位却养了1869人,单行政职能口就占了1/4。
孤鹰不褪羽,哪能得高飞?只有改变才能重生。2014年,太原市有12个工程被纳入省政府“百日百项”工程,其中9个是太原市市直医疗卫生单位项目。2015年,太原市委把“百院兴医”项目列入“五个一批”战略决策,市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支持帮助卫生民生项目,划拨出1000多亩土地,预算近50亿元。
新迁建的医院覆盖城市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与太原市城市发展要拉大、拉开城市框架,完善相应配套的医疗服务设施非常吻合。“这么大的投入超过了新中国成立60年的总和。”太原市人民医院院长魏正琍说。
为加速“百院兴医”进程,2015年9月,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带领发改、财政、国土、规划等部门负责人,深入“百院兴医”9个施工现场,现场督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吴政隆强调,要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12.3亿元的投入,新增1500张床位,在全市36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强制设立儿科,力度前所未有。”在太原市妇幼医院新建工地,院长郭进升兴奋地说。太原市结核病院院长郭永芳率领班子,连续拿下4个“百院兴医”项目——结核病防治楼、感染性疾病大楼、艾滋病诊治楼等。“赶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就要抓住。”
数九的并州,天寒地冻,但太原市迁建及改扩建医院(中心)工地却热火朝天。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玉杰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新建的老年住院楼已经投入使用,他们将精心打造省城第一所“医养融合”发展的示范医院。
建筑面积3倍于现太原市中心医院、6倍于现太原市人民医院、5倍于现太原市传染病医院、15倍于现太原市妇幼保健院、4倍于现太原市中医医院……市直医疗卫生机构优化环境、完善功能,带给人民群众的无疑是看病就医的方便。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看病才能不再贵
——太原市级医院对上与“国家队”接轨打造特色科室,对下送资源到区县乡镇卫生机构
一面是三甲医院“一号难求”,一面是市级医院“吃不饱”、社区诊所门可罗雀。“把在基层看病难的问题解决了,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太原市卫计委主任郝宝清说。
1月13日一早,关女士来到太原市中医院名医堂,见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马子密博士。去年2月,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医联体,每月心脏、呼吸、杂病科大夫会如约出现在该院。
“不娶‘巧媳妇’进来,我们就会没饭吃。市级医院就像汉堡的‘夹心层’,上有技术和资源雄厚的省级医院,下有医改政策大力扶持的县级医院,加之县级医院可直接转诊省部级医院,市级医院逐渐被边缘化。”太原市中医院院长裴伟俭说。
如何让“夹心层”更鲜美?太原市级医院纷纷向上投出橄榄枝。
2014年,太原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友谊医院建立医联体,重点打造呼吸、消化、骨科、普外、胸泌尿科室。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直接与国内最好的医学专家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在该院建立工作站;全国围产医学主任——北大一院杨慧霞教授专家团队每月到该院会诊;治疗因宫颈口松弛致习惯性流产第一人——广州中山一附院姚书忠教授将该院作为华北地区的治疗基地。
“算上交通费、住宿费、挂号费等,家门口看北京专家的费用是去北京的1/5。”患者家属蒋小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一方面市级医院与“国家队”接轨欲摆脱困境,另一方面积极将资源下沉,全力帮扶区县及乡镇卫生机构。
太原市中心医院专家到娄烦县人民医院帮扶,县医院门诊人数由帮扶前的1万余人/年增加到7万人/年。目前,太原市已建立17个医联体,已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三级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全市县(市、区)级综合医院全部纳入医联体建设范围。
为实现小病不出村,太原市启动“千医千村牵手”活动。截至去年底,32家省城二级以上医院的466名城市医师与497名乡村医生结了对子。
借力区域协同,依托地域优势,构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乡镇卫生机构,太原市级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协同,正在走出医疗小圈子,合力突围。
直面机遇与挑战,只有积极作为,方能有为
——太原卫生人加班加点成常态,因为他们心中有个共同目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
一面是去陈疴,一面是建新院,太原卫生人用不懈付出迎接双重挑战。
面对中心医院449人的庞大后勤队伍,院长李新华决定从130多名护士归岗入手。不归岗,就取消护理待遇、职称晋升、资格注册。红头文件一出,一半护士归岗。“只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就不怕有人告状。”李新华说。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这是时下一些人怕担责的工作态度。而在太原市级医院,加班加点,几乎没有双休日,却是一种常态。
在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办公室,四处挂着工程图和进度表。因过度劳累患上甲亢的郭进升,平时顾不上休息,节假日更甚。“新建项目和迁建医院,很多人都在加班,我们等不起。”这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最难的是传染病院,他们迁建的新院尚未开工,但他们所在地中医院的迁建项目已经开建。一面正常的诊疗得保证,一面医患要整日面临隆隆机器声的干扰。”裴伟俭说。
“都是‘百院兴医’工程,我们多克服点,中医院的项目就会快些。”陈刚说。曾亲手将太原市精神病院环境打造得如公园般优美的陈刚,去年年初被任命为传染病院院长。再建一座医院,对陈刚来说虽难,但他不怕。最让这个五尺男儿愧疚的是,妻子6年前患了乳腺癌,家里的事一点帮不上。去年妻子旧病复发,每周一次的化疗,自己无法陪同。唯一能做的是不管多晚下班,立即回家陪妻子说说话。
因为看到了医院的希望与未来,市中医院20多名停薪留职人员重回临床岗位。著名儿科专家李玉兰虽已退休,却拒绝高薪诱惑,继续留在中医院为患者服务。
一座城市人民的福祉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的配套与完善。
太原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双百工程”,即完成100所医疗机构新改扩建和引进100名医学领军人才。新近出台的《太原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将通过组建30个医疗联合体、深化城乡卫生对口支援、发展不少于1000名医师多点执业等形式,着力提升县级医院和乡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力争使90%的患者在县域范围内得到安全、便捷的诊疗服务。
为了百姓“病有所医”,太原卫生人仍在砥砺前行。
记者曹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