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太原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将太原列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点城市,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省委明确提出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四个高地”。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我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记者走访了相关企业和资深专家。
发力:人工智能发展刻不容缓
近年来,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加大金融支撑、加强企业服务、落实激励政策、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营造健康发展生态等一系列坚强有力的措施,太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成为除北京外,黄河以北地区唯一在信创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的城市。
2021年1月,我市正式启动了申请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的工作。
然而,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相比,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高端人才紧缺、企业在国内认同度相对有限,距离真正全国龙头企业还存在明显差距。如何找准产业新方向、形成发展新优势,在以人工智能为牵引的产业转型发展中蹚出一条新路?考验着太原的眼光与能力。
破题:发挥优势确定主攻方向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太原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原有“家底”基础上发展创新,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吕春祥强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白“我是谁、我在哪”,“要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基于自己的要素禀赋布局产业结构,让资源优势最大化,做强自己的优势产业。”
在国内煤矿智能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预测,山西发展煤矿智能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抓住时机打造煤矿智能化领域新高地,未来的山西有能力成为向全国甚至全球输出技术和人才的集散地。太原市作为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人才集中地,在我省智能煤矿产业链建设工作中必将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副局长刘书林介绍,我市目前先进装备制造业水平在多个领域已经有了整体跃升,中电二所、智奇铁路、太钢不锈、科达自控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为太原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竞争优势。
聚才:优化人才软环境提升存在感
高端人才资源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命脉,如何更有效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专家们关注最多的是我市人才精神需求“软环境”的建设力度。
上午9时的智创城2号,迎来24小时中最繁忙的“电梯时刻”。这里集聚了来太原发展的“创客”们,张光华博士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就来到太原的张光华坦称,太原的产业水平和人才待遇与人工智能发达地区相比虽然差距不小,但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因此,更加细节化的服务保障,更加体贴周到的尊才、重才氛围,才是留住人心的有力措施。
对此,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吕春祥博士感触更多,“人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想要真正‘晋才晋用’,就要从人才真正需要出发,让人才生发服务家乡的责任感、主人翁的存在感、创造者的获得感、创业者的成就感。”
山西大学大数据学院在我市人工智能人才引育留用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75人,无论来自本土培育还是人才引进,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流失现象。王文剑院长透露,留住人心的“秘诀”,在于山西大学浓厚的学术环境和体贴的用人制度。“为人才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让每一个来到学院的人就像回到家一样。”
蓝图:站稳定位不惧狭路相逢
去年4月,太原向科技部递交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充分显示出太原的诚意和底气:聚焦“六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智能煤矿、智慧能源两大应用场景示范,带动煤机装备产业提质增效,呈现两场景、一产业“2+1”发展格局,构建特色突出、产业融合、区域协同、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推进人工智能与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到2023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智能煤矿、智慧能源等特色领域应用示范成为全国标杆;培育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5至10家优质企业IPO;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建成5至8个人工智能新型研发平台,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带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跨越,决胜能源革命……
随着一个个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太原人工智能发展蓝图正在一笔笔加深、描实,以昂扬姿态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