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形成流失文物返还"天龙山实践"
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后,按照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国际共识,在具备安全条件前提下,将会回到天龙山石窟,在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收藏展示。
今年3月,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将启动布展工作。“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佛首回归原属地,将会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希望推动形成流失文物返还的天龙山实践,借这次机会,在多方努力下,未来能够促成更多天龙山流失海外造像的回归。”2月14日,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
天龙山石窟文物的流失,始于上世纪20年代。1921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在日本《国华》杂志发表《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引起世界范围内的轰动与关注。
紧接着,日本不法商人开始大肆盗凿天龙山石窟文物,天龙山石窟文物开始了风雨飘摇的近百年流散史,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天龙山第八窟北壁佛首的回归,离不开文物人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视。”于灏说,“佛首回归原属地的意义,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有助于更全面地展示天龙山辉煌的石窟艺术。在国外博物馆,观众能看到天龙山造像,但是造像游离于石窟本体之外,人们感受不到造像在洞窟和林泉山水之间是怎样一种美,这极大地影响着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审美效果和思想境界,也制约着其深厚文化底蕴和辉煌艺术的传播。第八窟北壁佛首的回归,将有利于公众近距离欣赏天龙山石窟造像的雕凿技艺之美,唤起人们对天龙山石窟“心痛的美”的强烈情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石窟艺术、感受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其次,为天龙山石窟学术价值的研究提供了例证。佛首回归将为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研究和隋代太原地区佛教、美术、雕塑、建筑各方面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隋代太原地区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本土化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实践案例。天龙山石窟是国内石窟寺被人为盗凿、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已知有160余件天龙山石窟文物流失世界各地。第八窟北壁佛首的回归,将有利于引导社会各界贡献力量,促进更多天龙山乃至国家流失文物的回归。这种主动有序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工作,不仅是对现有国际公约体系的维护和适用,更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作出太原贡献。
于灏介绍,目前,天龙山石窟赋存岩体破碎带的加固保护工程正在进行中;天龙山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同步进行,如石窟本体三维数据采集、建数字库;积极探索天龙山石窟长远保护和保存方案,如建立天龙山石窟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日常性、重点性的抢救保护转化到预防性保护上等等。
“今后,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还会在线上继续推出相应板块,更好地介绍第八窟北壁佛首的艺术价值和相关信息。”说起远期打算,于灏表示,“会继续征集天龙山流失海外造像的信息,尤其是个人藏家的信息,希望有更多流失在海外的天龙山造像实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