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重塑晋山晋水
发布时间:2018-5-25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从水土流失致家园破碎,到绿水青山的美景重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塑了山西的山水生态空间,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1998年,山西全面停采禁伐天然林。2000年,国家启动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工程,覆盖山西9市72县及9个省直林区、林场。目前,山西天保工程总面积扩大到7756.38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64.3%。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天保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强调造林绿化要坚持“领导力度只加大不减小、资金支持只增加不减少、目标考核只加强不减弱”原则,建设美丽山西、造福人民群众。
历经20年,天保工程在山西实现了诸多转变。
工程区森林资源消耗、商品材产量分别由1997年的63.8万立方米、24.3万立方米直接调减为零。经测算,累计减少商品材产量437.4万立方米,相当于减少消耗森林资源1148.4万立方米。在此过程中,全省公益林建设稳步推进,共完成人工造林545.37万亩、封山育林885.16万亩、森林抚育673.43万亩,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省、市、县三级协调联动,局、场、站、区四级负责的责任制体系。
2017年3月1日,《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划定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覆盖了全部天保区域。工程建设从此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天保工程投入和公益林补偿直接增加了林农收入,让林场职工和林农在保护中受益。2017年,在岗林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8万元,养老医疗保险实现了全域全员全覆盖,通过公益林管护、育苗、造林和抚育,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当前,山西省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省财政对省直林局给予保障,国家天保资金占全额算账的40.1%。国有林业职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经过近年持续转型,省直林局和市(县)国有林场在管理和保护国有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服务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山西省还创造性地提出,将集体公益林委托国有林场及森林经营单位管理,专业队管护、集约化经营,精准提升公益林建设质量,较好地解决了集体公益林分散到户、经营不善等问题。
依托天然林管护,各地积极推进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目前,全省集体林2.8万余名管护人员中,贫困人口超过2万人,占比达73%。其中,36个国定贫困县的10786名生态护林员中,家庭综合人均收入超过贫困线的有8775人,占生态护林员总数的81.4%。
护林人员持续增加,森林管护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目前,全省11627名一线护林员配备了森林管护GPS巡检器,并建立了省、市(林局)、县三级管护信息平台,实现了森林管护动态管理。
国家林业局西北院提供的监测报告显示:山西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21.49亿立方米,保育土壤7365.76万吨,固碳释氧306.40万吨,积累营养物质10.28万吨。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生态效益价值总量为549.16亿元。
生物多样性同步恢复。据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的调查监测,工程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局部地区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部分物种分布范围扩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分布区域扩大,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金钱豹种群数量稳定;黑鹳、麝种群数量逐步增长。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新发现分布区;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明显增多,达1万余只。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翅果油树,野外种群稳定,人工繁育种群增大。
在山西,工程区传统的以木材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全部实现转型,以生态经济为特色、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各级工程建设单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仅省直林区现已建成大小苗圃95个,圃地面积4.5万亩,建立和拓展森林公园6个,开发景区景点20余处,林特产品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范围越来越广。以林木种苗、森林旅游、园区综合治理、站围经济和承揽绿化工程为主体框架的后续产业效益向好。
天保工程实施至今,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约20万个就业机会,人均年创收2000元。群众观念已向绿色发展转变,林区经济逐步复苏。(来源:5月23日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尚文博 通讯员:王晓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