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起薪应由市场说话
针对有人把大学生起薪和农民工相比,并提出“农民工逆袭”,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种比法并不合适。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月均工资刚刚迈过3000元门槛,起薪要更低。如果盯着个案,农民工中的确存在月薪近万元乃至更高的人,但高校毕业生中更不乏用人单位抢着要、开出几十万元年薪的事例。(《人民日报》5月25日)
高校毕业生的起薪,近年来屡被提及,“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对比,也因为涉及职业歧视而招致反感。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标准,并非由农民工群体所决定,而是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基于群体利益的单方强化,对其他群体都不公平。
之前有快递员月薪过万元的报道,这种“月入过万”的炒作,在其他行业也曾多次出现。招拉面师月薪12000元;招公交司机月薪8000元;搬运工月薪8000元;更不用提耳熟能详的月嫂、快递员动辄过万元的收入……都知道国内目前缺蓝领,缺懂技术、会管理和肯吃苦的服务者,比如快递小哥或者月嫂,可真正又有几个愿意去从事?
社会分工不同,在工资待遇上就必然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而不能靠偏好说话。当一个职业已相对饱和或者供大于求,那么薪酬下降甚至面临失业,都属于正常的现象。按理说,这本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然而却未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对高校毕业生起薪耿耿于怀,暴露出公共素养的严重缺失。
一方面,市场素养不足则缺乏规则的敬畏,也会人为忽视市场规律的作用。可问题是,这恰是最关键之处,若没有基本的市场维度,那么在评判的立场上,就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缺乏职业的平等尊重。也恰是以身份取人、以貌取人的积弊,造成了群体间的割裂与对立,人为造成了用工市场的结构性过剩。一边是蓝领的绝对短缺,一边又是白领的相对过剩。在“最难就业季”的成色越来越足的情况下,市场不会相信抱怨,更不会受到“个案论证”的左右。
当然,民众不淡定还有情可原,怕就怕公权力也跟风,把该由市场做的事,用行政手段给替代了。政府该做的就是搞好服务,用大数据的方式公布整体情况,还原真实的薪酬结构,进行合理的舆论引导。(唐 伟 作者为四川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