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上党梆子现代戏《江姐》唱响省城
红梅绽放,梆子腔续写革命经典
师生同台,地方戏培养后继传人
——大型上党梆子现代戏《江姐》唱响省城
12月11日晚,由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创排的大型上党梆子现代戏《江姐》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星光剧场上演。伴随着演员精彩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红梅赞》主旋律音乐,现场观众沉浸在了作品营造的戏剧氛围中,被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和江姐等先烈的牺牲精神深深感染。
取材改编自长篇纪实小说《红岩》的上党梆子《江姐》,无论是在剧本编写、唱腔音乐、舞美设计,还是在表演上都精益求精,力求再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的历史,为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舞台作品。《江姐》自今年1月14日首演以来,已经成功演出20余场,在长治、晋城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该剧最大亮点就在于是一部完全由长治文化艺术学校师生创作力量打造完成的大型舞台作品。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在校学生和学校在职教师,其中既有获得文华奖、梅花奖的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保平,也有饰演江姐的学校在职教师宋丽丽等中年骨干,还有刚刚毕业不久和在校的青年才俊,他们用一流的阵容、上乘的作品和完美的舞台呈现向省城人民展示了学校强大的办学与创作实力。
《江姐》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庆地下党遭到破坏,时任重庆沙磁区区委书记江雪琴带着发展华蓥山游击队的重要任务离开重庆奔赴川北。在重庆,江姐机智地摆脱了特务搜查,在途中惊悉丈夫彭松涛同志牺牲噩耗,她抑制住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在与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立即投入了对敌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被捕入狱,关进了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江姐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重庆解放前夜,江姐和狱友们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准确把握江姐这一全剧核心人物并不容易,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她亲眼目睹丈夫的牺牲;她无法和心爱的儿子在一起;被捕后,她无法亲眼看到为之奋斗的新中国的诞生;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她痛斥敌人、选择牺牲,最终把满腔热血化作一针一线绣在了红旗中,用理想和信念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为有着丰富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的老师,舞台上,宋丽丽不仅表现得大气沉稳,定力十足,让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化作舞台张力,产生了特殊的舞台效果,而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体现了艺术教育工作者出应有的规范,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咬字行腔运用上,她突出“稳”字:行腔稳,归音准,恰到好处地通过抑扬顿挫、强弱变化处理了人物的情绪起伏,相互映衬,彼此呼应,拿捏准确;在身段处理上,突出“健”字:自始至终端庄大气、不卑不亢,让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地下工作者形象立于舞台,表现出了驾驭人物和掌控剧场的能力。
除宋丽丽外,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特别是张保平饰演的彭松涛正气凛然、威武不屈;董朝前饰演的沈养斋阴险深沉、城府十足,使人闻其声就毛发悚然。双枪老太婆、甫志高、杨二嫂、蓝洪顺、蒋对章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音乐创作上,《江姐》融合了民歌、戏曲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重唱、合唱有机结合,特别是主旋律《红梅赞》贯穿全剧,令人拍手叫好。同时,首次引入了圆号、小号等西洋乐器,与各种传统民乐构成了混合乐队,伴奏效果恢弘大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一支30余人的合唱志愿者带来的伴唱为全剧增色不少。
长治艺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晋东南地方戏曲学校。50多年来,共培养出毕业生3000余名,涌现出了包括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张保平,梅花奖获得者吴国华、郭孝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等在内的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成为各级文化团体、机关、学校、企业文艺骨干。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已从一个单纯的戏曲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一所设有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美术、舞蹈、音乐、群众文化等13个专业的综合性艺术中专学校。学校先后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被省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近年来,学校对艺术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学校进一步开拓办学思路,开办了有80人规模的舞蹈精英班和戏曲精英班,除开设基本功课程和文化课程外,还加开了琴棋书画等拓展领域的课程,尝试培养“宽口径”艺术人才,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教育体系。2012年开始,学校先后排演了《窦娥冤》、《江姐》两部大戏,实现了舞台和课堂的无缝对接,增加了师生的舞台实践机会,对于存进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普遍好评。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还鼓励教师“走出去”把外面的先进经验“带回来”“用起来”,连续数年组织戏曲教师观摩“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全国重要赛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