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加速迈进
大同火山群景观 郭丙大 摄
春夏之交,塞外古都绿意盎然,捷报频传。
5月27日,大同至太原的旅游专列即将开行;5月13日,大同以总成绩第一名的姿态昂首挺进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评选活动的半决赛;“五一”小长假,大同共接待旅游者195.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7459.89万元;4月3日,大同直飞韩国仁川的航班正式开通……接二连三的成绩见证了大同旅游产业的稳步成长,也折射出大同在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上的清晰视野。
“十三五”开局之年,大同在我省率先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走上了文化旅游产业领跑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多角度激活文化基因
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全域旅游与产业经济共进,做大做强交通网络、配套设施、生态环境、接待能力等旅游硬实力,赢得新常态下的发展主动,实现煤炭之都到旅游之城的完美切换
信心,来自对资源优势的准确把握。能力,来自对基础条件的逐步完善。
近年来,大同市逐渐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定位,举全市之力全面改善旅游配套设施,盘活承载了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文化旅游资源,让这个有着名城、名山、名窟、名寺、名泉的古都、夏都、煤都、佛都、艺都,日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有力、有效地应对“资源诅咒”和工业经济下行压力。
为了全面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大同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游客接待能力,改善景区环境和配套设施。云冈石窟的游客服务中心早已投运,北岳恒山总投资8000万元的新索道也已正式运营,华严寺广场附近的步行街吸纳的商户越来越多……
大景区需要大环境。提升已有景区接待能力的同时,大同市也不断发掘和建设新的旅游项目。市内398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方特欢乐世界主体公园即将开园,县区大同火山群、内外长城古堡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发力。灵丘县上北泉村“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乡村建设”的模式,用新鲜空气、有机食品、优质矿泉水和山乡美景吸引来源源不断的京津冀晋蒙游客。
大格局需要大交通。去年11月18日上午,大同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而大张高铁开通后,大同将被纳入北京100分钟陆路交通圈,更方便地承接来自东部与北部的客流。今年5月27日,大同至太原的“大同云冈号”旅游专列又将开行,有效导入来自南部的省内外游客。4月3日,继2013年开通大同直飞香港航班后,由大同直飞韩国仁川的国际航班正式开通,彰显和增强了大同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同自信”。
配套设施、生态环境、接待能力、交通网络等硬实力越来越“硬”,就像迎春的花朵,次第盛开,真正掀起了大同旅游业的“红盖头”,激活了沉淀多年的文化基因,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型旅游,实现了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的转变、分散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也带动了景区各自为界的管理模式转变成综合旅游目的地的统筹发展,激发了新一轮旅游市场活力。
全方位打开发展密码
提升已有产品与产业融合、复合利用并重,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扩大消费能力同步,做实做优旅游服务、品牌打造、个性产品开发等文化软实力,持续加快深化产业改革步伐,实现“大同速度”到“大同质量”的优雅转身
新时代呼唤新技术。我们除了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更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云冈石窟研究院通过与国内高校院所长期合作,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永久地保存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在此基础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各项管理中,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地的研究、保护、宣传和服务水平。
大服务需要大情怀。大同市不断强化旅游服务,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从对一线岗位的票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售检票流程标准化、服务礼仪规范化培训开始,以国际景区的高度严格要求每一个细节,让服务亮牌,为品牌加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速品牌建设的同时,大同还注重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的深度融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各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推出了历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佛教禅宗游、塞外风情游、休闲度假游、红色经典游个性化特色精细旅游路线,也推动了个性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北岳文化传媒中心、恒山文化演艺公司等多家主打文化旅游产品运作的文化发展、创意公司崭露头角,并开发了雕刻、版画、银器、铜器、茶具等10多个系列50多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
服务提升、品牌打造、个性产品开发等软件系统的优化,打破了传统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解开了大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密码,有效推动了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了多领域消费,增强了旅游发展新动能,激发出旅游市场创业创新的大潜能。
精细化绘就产业蓝图
从跟跑到领跑,从局域到全域,从古都新城到“一核四轴”,大同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实现了全域化、精品化、个性化、国际化、市场化,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中,迸发出蒸蒸日上的力量
2013年荣获“最具旅游文化发展潜力城市大奖”,2014年荣获“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城”称号,2015年纳入“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单。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大同市旅游逐渐迸发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的强大力量。
去年下半年,由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领题的《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发展研究》报告,从现状分析到理念认知、发展模式、开发建设等突出问题,从产业机遇到现实优势,从目标定位到近远期规划,将大同市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转型突破,实施“3+3+3+1”建设战略,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打造旅游目的地、山西旅游北大门、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宏伟蓝图渐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年年初,大同市新编制的《大同文化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更是对大同众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联动,形成“一核四轴”的旅游精品线路圈。一核即以古城为核心,以华严寺、善化寺等5个国保单位及古城墙、环城水系、绿化带等景区景点为依托,整合古城内四合院等资源,形成绘画、摄影艺术博览、演艺、餐饮等街区,建设大同旅游集散中心,利用大同古城墙,开展大同文化实景演出等,四面城墙内部空间也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同博物馆展示区。四轴则形成了东部火山古堡游、南部恒山风光游、西部佛教文化及煤海风情游、北部边塞军旅文化游等。
新的宏图指引下,大同旅游已然火起来,更将活起来。在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布局中,大同将通过实施PPP等金融创新,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改变长期以来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乏力的状况。大同市代市长马彦平表示,大同将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投资机制。
转型之路非坦途。为推动文化旅游率先突破,大同还坚持扩容、提质、升级、增效的原则,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全业融合的机制,在提升文化旅游行业整体水平的同时,赋予文化旅游撬动项目投资、推动区域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更深层含义,打造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全新格局,做足先行先试、引领全省发展的大文章。
“朝阳”产业又逢春。大同旅游的巨轮正乘风破浪,奋勇前行!(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