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出招促增收——山阴县万亩渗水地膜旱地谷子试验示范喜获丰收纪实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山阴县万亩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种植试验示范喜获丰收,这是农民打心眼里最高兴的事,也是百姓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议论最多的话题。10月17日,笔者慕名深入到岱岳镇甘庄村,在场面上看到那一串串金黄、硕大、颗粒饱满的谷穗,不禁心里为之一振。农民崔继国正在碾场,看到笔者激动地说,我今年种了15亩旱地渗水地膜谷子,虽然春冻夏旱,但长势喜人,收成很好,亩产达500多公斤。如果不是罕见的伏旱和风甩,产量会更高。据省农科院、 山西 农大专家、教授测算,全县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种植12000亩总产可达540万公斤,比传统种植谷子增产360万公斤,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公斤6元计算,增收2160万元。是什么原因让今年的万亩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种植试验示范获得丰收,全县调优农民种植结构、新出招帮助农民走出了一条增收路。
科学决策 培训扶持
地处晋北的山阴县,十年九旱,特别是山坡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近年来,随着全县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全县粮食产量达2.79亿公斤,成为全国种粮先进县。山阴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川区9个乡镇,以玉米种植为主,山区、山坡区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如何破解山坡区农民调结构、促增收这个难题,为山坡区农民寻找一条致富途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农业技术部门多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山坡区农民要想持续增收,必须从根本上寻求一条致富途径,而解决山坡区农民的增收,最适合的办法是种植抗旱性较强的黍谷等杂粮。针对全县山坡区降水量少、土地贫瘠、无霜期短等现状,农业部门技术人员走出去学习取经、请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综合自然条件,决定以引进试验示范谷子种植高产技术为突破口,对山坡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今年大面积种植了渗水地膜旱地谷子。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县委书记李旭清和县长南志中一直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把种植万亩渗水地膜旱地谷子列为全县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在种植上科学规划、积极引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同时还加大了扶持和引导力度,制定惠农优惠政策,从中央奖励产粮大县的资金中拿出250万多元购置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每亩补贴渗水地膜60元,良种补贴30元。在此基础上,县农委在推广种植过程中,深入乡村抓好技术服务、资金协调、物资供应、销售指导等工作,为种植户及早提供和谋划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64台套拖拉机、播种机农机具以及渗水地膜等都通过正式招标,以村为单位直接进行了发放,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
农业机械解决了,如何让农民掌握高产技术培训?县农委给出了答案。县农委杨晓明主任从2014年就开始带领山阴农技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董有国和县农业部门技术员以及部分村干部深入神池、五寨等旱地覆盖谷子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又多次联系省农科院研究员姚建民及带领的科研团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坚定了让农民种植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的信心和决心。
让山坡区农民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搞好技术培训?全县列出了时间表,确定了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和授课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首先是冬训。利用冬闲时间进行培训,去年年底农委邀请了专家们深入各乡镇、重点村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技术培训,授课人数达1500人次,现场实际指导56场,指导人数达1000余人,印发宣传资料《渗水地膜全覆盖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规程》3000余份。其次是春训。充分抓住春季播种前的时间进行培训。3月12日,在北周庄镇郑庄村举办了一场以“渗水地膜全覆盖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培训一结束,村民们纷纷拥上前向专家请教。“用上这技术,不浇水、少浇水产量也可以上去?”“您推荐的张杂谷5号平均亩产是多少?”“每亩的播种密度应该保持在多少?”对农民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专家们都一一耐心进行了解答。最后是现场进行培训。4月16日分别在岱岳镇甘庄村、玉井镇玉井村召开了七个乡镇操作农机手参加的“渗水地膜全覆盖旱地谷子”现场机播操作演示现场会,让农机手掌握了机播性能和技术,为播种渗水地膜全覆盖旱地谷子打好了基础。据统计全县已组织渗水地膜专题培训8次,培训人员近5000余人次,农业部门下乡调研达50多次。
传授技术 优化服务
近年来,山阴县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县的产业结构以一白一黑两大产业为主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70%——80%的农民收入。而唯独山坡区土地贫瘠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农民的收入不佳。作为全县传统杂粮作物之一的谷子,主要集中在缓坡丘陵区一带,是许多农民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家庭内部粮食作物。但由于传统技术等诸多因素,费工费时,好年份亩产可以达到400斤,天旱则不足200斤,始终徘徊在300斤左右,很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目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全县推广了万亩旱地谷子试验示范种植,涉及7个乡镇,规划了32个300亩以上的种植片区,种植面积达120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晋谷21、晋谷33、张杂谷3号、5号、6号,晋黄2号,山西小红谷以及本地传统谷子等,技术上采取省农科院渗水地膜全覆盖机械化精密穴播免间苗技术。为了保证技术落实到位,种植期间县农委、农技中心技术骨干从机械播种、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施肥等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今年,尽管春冻夏旱,特别是遇到了几十年罕见的伏旱,但谷子长势喜人,显现出旱地谷子抗旱、丰产的独特优势。
笔者从农业部门了解到,2015年9月29日,山西省农科院推广处邀请省农业厅、省农业种子总站、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谷子所、省农科院经作所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测产组,由国家谷子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任组长,对山阴试验的渗水地膜和2MB-1/4专用穴播机波浪形全覆盖谷子示范田分山区、半坡区的出苗典型代表地块进行了田间抽样测产。专家组参照农业部谷子高产创建测产办法,最终测产结果为:吴马营乡屯港村种植晋谷33号,亩测产933斤,比传统种植谷子亩产300斤增产633斤;甘庄村种植的晋谷21,亩测产1250斤,比传统种植谷子亩产376斤增产874斤;北周庄镇郑庄村张杂谷5号,亩测产1672斤,比传统种植谷子亩产450斤增产1222斤。
据专家组介绍,经过多地块实地调查出苗率,川坡区平均理论产量在900斤以上。据此推算,全县12000亩谷子总产量达1080万斤,比传统种植谷子增产720万斤,按照目前市场行情每斤3元计算,增收2160万元,仅此一项为全县30个村在册农户户均增收2543元,实际种植户按50%计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的试验示范为山坡区农民找准了致富出发点,改变了传统观念,找到了增收途径,从而为大面积种植推广奠定了基础,它将对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运用科技 讲求方法
今年山阴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伏旱,旱地玉米几乎绝收,而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谷子、玉米、大豆、红芸豆、高粱等长势喜人,与没有采用这一技术的地块形成了鲜明对比,渗水地膜增产技术在战胜干旱中显示了巨大威力,科技的力量又一次让老百姓叹服。
在与原农技中心主任董有国交谈中,他道出了万亩旱地谷子试验示范种植的核心问题是技术推广和方法得当。这项示范种植形成了“两个现实”:一是传统的种植方法改变成为现实。宽膜覆盖技术解决了人工间苗的繁重劳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旱地变水地成为现实。可以把5毫米以下的无效降雨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抗旱保温保湿的作用,为下一步大面积种植旱地谷子并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开启了先河。
甘庄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子,据村支书韩顺介绍,当时种植时村民都不愿意,怕产量不行,通过村委会挨门挨户的多次做工作,讲科学种田的道理,再加上农业部门的上门服务和技术辅导,百姓才最终认可。但韩支书得出了“三个不能”的经验,一是播种“不能”太快,二是种玉米打完灭草剂的“不能”种,三是重茬谷子“不能”种,播种前必须肥料充足,这样才能达到高产。笔者了解到,今年甘庄村种植了1000多亩“晋谷21号”,全部采用渗水膜穴播栽培新技术,全村谷子单产有望突破1200斤高产记录。
北周庄镇郑庄村也是今年全县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的试验示范村,农民曹玉桂就是直接受益者,他今年种植6亩“张杂谷5号”旱地谷子,全部采用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栽培,单产突破1600斤。他深有感触的说:“今年5月至8月降水量比往年少了100多毫米,如此极度干旱的年份,旱地谷子亩产能超千斤,过去做梦都不敢想,要感谢农科院专家给了我们抵御旱灾的好技术和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
据县农委主任杨晓明介绍,渗水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技术,农民愿意接受,尤其在今年旱情严峻的情况下,万亩示范谷子长势喜人,引来不少外地农民的现场观摩与惊叹。8月21日, 天津 市静海县有30多名种粮大户,河曲县的一个乡镇都慕名专程前来学习渗水膜旱作谷子高产技术,并表示明年要大面积引进推广。在谈到下步打算时,杨主任胸有成竹地说:“今年的试验示范成功为山阴五年之内打造晋北谷子产业化 基地 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山区、半坡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收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我们重点在加工环节和销售渠道上依托本地的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大做文章,树品牌,找销路,拓市场,打造一条长城谷子带,让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农业这盘棋,走好农牧循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