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问题”才能激活教师培训

06.12.2017  19:51

      集中培训是当前各学校通常采用的培训方式。通过培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帮助教师充电,提前为教育教学做一些准备,对于教师教学与专业发展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关键是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如何才能提高?这需要组织者认真思考、精心谋划、推陈出新。基于我校的创新探索表明,若能紧紧围绕“基于问题、主体参与、实践探索”三个关键词设计内容、组织培训,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一:基于问题

教师培训之前应当仔细分析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眼问题解决,确立鲜明的培训主题。培训要坚决摒弃纯教育理论的概念罗列、隔靴搔痒般的泛泛而谈;要聚焦重点问题,直面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作为培训组织部门,培训之前应对各学校每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并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科学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愿景和阶段目标,最终确定教师培训的主题,并设计好教师培训活动的相关细节。

客观上说,就高中学校而言,高考成绩仍是当下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是学科教学的关键。故而,“高一当成高三干、高三围着高考转”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但简单地以“高考”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则偏离了高中教育的基本规律,造成高中三年尤其是基础年级阶段发展目标模糊、教学定位不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学定位不准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制约了学生后续学业质量的有效提升,这样的教学实在是重负、高耗、低效。

基于这种现状分析,我校确立了以“三年错落各自求,因材施教谋分层”为今年教师培训的主题。旨在探寻高中三年的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培育完整的人;意在厘清基础年级的学科教学定位、习惯养成目标,并分年段实施,努力将学生负担降下来,把学业质量提上去。

关键词二:主体参与

以往“讲座式”的培训,教师主要作为受训对象参加,更接近听众和看客,缺少过程参与,缺失了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对培训产生了“疏离感”,渐渐失去了参与培训的热情。就像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说:“事实上,因为一次演讲而使得学校或是授课有所改变的,还从来没有过。”以来自现实教育的“真问题”作为培训的切入点,把教师从听众、看客带回教育现场,可以引发教师内心主动寻求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期盼。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教师固然需要专家导向或学校设计的培训,但真正进行教育实践的主体是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技能水平直接决定问题解决的实效。况且,一线教师也并不是白板一块,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释放他们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个人体验,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言:“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的探索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谁在努力分析自己的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自己跟学生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那他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培训主题确定以后,我们先分学科、分年级和部门组织召开研讨会,推进一线教师基于自我分析的反思,紧紧围绕“三年错落、有效分层”展开对话交流,请各科教师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案编写、作业设计和学生规划等方面建言献策。学科中心组、年级工作组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真诚倾听、汇聚共识、共享智慧,并研究培训的实施方案。这样的培训,教师由被动受训转向主动参与和研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关键词三:实践探索

有人说,当下的教育表达有三种方式:行政话语、学术话语、实践话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理应坚守“实践话语”的表达方式。正因如此,培训本身不是目的,不能走过场。“说与做”不是两张皮,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经过研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更新,整体意识得到提升,工作思路越发清晰,教学行为的转变更加主动、自觉,充分体现了培训的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高中三年“错落有致、有效分层”的教育实施策略,具体指导实践探索。

高一以“抓好衔接、促进规范”为中心,重在抓好初高中衔接,培育学生基本学习和行为规范,夯实学科基础,渗透学法指导,打好高中三年的学习底色。高二以“学会规划、拓展个性”为中心,重在拓展学业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分层选科,凸显个性选择,优化学习品质。高三以“提升能力、发展智慧”为中心,重在激励静心拼搏,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潜心研究,提升应试技能,发展学习智慧。

各教研组、备课组立足学科实际,整体谋划三年一贯性的教学定位和基本安排,遵循教育规律,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拟定学科教学三年规划。学校分别组织教学和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深入年级、学科开展教学和德育视导,指导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撰写视导报告,始终坚持“做中思、做中研、研中探”,持续延伸培训的实践价值,推动高中三年教学实践以“错落有致、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