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兴林 实现林业腾飞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壤年平均侵蚀模数13000吨/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为改善生态环境,永和县在林业建设中强化科技支撑,向科技要效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1978年实施三北工程,工程建设期期有新招,一步一个新台阶,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三北一、二期工程建设中,永和县以三大山系为骨架,以群众大兵团作战为主要造林方式,以社办林场、村办林场、家庭林场等多种形式的林业建设单元为主体,不断加大植树造林步伐。到1986年,全县以刺槐为主的人工造林面积达到34万亩,创办了11个社办林场,79个村办林场和450多个家庭小林场,林业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初步改善。地处茶布山系中部的署益村,由于林多树多,降雨量充沛,农业产量一直稳步上升,1978年粮食亩产135公斤, 1986年160公斤,到1996年升至200公斤,是唯一一个依靠农业生产最早实现整体脱贫的村。
为了解决工程建设投入较低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关于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的决定”,通过稳定土地、租赁承包、合资、联营、拍卖四荒等方式,动员机关、团体、个人加入生态经济林建设行列,在城西沿黄地区大力发展红枣基地建设。到20世纪末,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1万亩,红枣产量达到600万公斤。全县机关、社会团体联营开发林业基地22处,建起千亩以上的枣园230个、500亩以上的户达560个,百亩以上的枣园2221个,家庭小枣园5700个,党员示范基地70多处,校办基地345个。红枣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致富。河浍里村人均枣树70余株,1999年全村产枣15余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人均红枣收入5000多元,是全县远近闻名的红枣村。
进入21世纪后,永和县立足县情,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统筹规划,创新机制,科学操作,严格管理,按照“狠抓红枣富民主导产业、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美化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绿色、和谐永和”的林业建设思路,不断加快三北工程建设步伐。咬住红枣主导产业不放松,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调动、利益驱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红枣。4年建设红枣基地7万亩,使全县红枣总面积达到28万亩,红枣产量1500万公斤,红枣年产值4500万元,其收入占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34%以上,占枣区群众经济收入的67%以上。目前,全县人均红枣收入在万元以上的有500多户,5000元以上的有2000多户。同时,他们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以科技兴林为手段,以现代林业建设理论为指导,实行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相结合,2004年在县城周围完成6000多亩环城荒山绿化;2005年完成通道两侧荒山绿化9000余亩、在石质山地完成1500亩造林绿化、2006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2800亩、通道荒山绿化13000亩、封山育林7000亩、红枣经济林3000亩。在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多项造林技术,造林绿化成效十分明显,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实现了“山坡花果飘香、荒坡披上绿装、山沟山花烂漫、河滩红枣富民”的工程建设效果,深得社会各界赞誉,谱写了绿化大地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