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4.08.2015  11:54

——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王宇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这是否意味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方式上将有新调整?今后将如何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记者11日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紧箍咒”“地板”“天花板”倒逼农业转方式
      记者:国家为何要出台意见,如何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行部署?
      韩长赋: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意见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由注重粮食产量向提升产能转变
      记者:意见在粮食安全实现方式上是否有新调整?
      韩长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意见提出要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同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上作出了相应调整,主要是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实现“产量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也是为了长久地、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产量稳定”就是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计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藏粮于地”就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优先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麦主产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规模经营要循序渐进
      记者:土地规模经营如何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
      韩长赋:意见明确,在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各地要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扶持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
      要在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三方面努力。土地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应当有一个适宜的范围。据测算,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的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土地面积10至15倍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切实做到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应客观看待
      记者:如何通过转方式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韩长赋:近年来,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局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呈好转趋势,但总体上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些地方甚至有加剧态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治理。
      意见提出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实际“污染量”。以化肥为例,我国农田化肥中35%的氮在当季被作物吸收,剩余大部分被后季作物、农田沟渠、缓冲带、湿地或下级农田陆续消纳利用,最终只有约7%进入水体,真正造成环境污染的量很有限。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大部分可以通过农艺措施来吸收消化,比如种芦苇可以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从世界农业发展看,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阶段。在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是很难顾上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既要高度重视,下大决心解决,但也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不能脱离实情、过度渲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举
      记者:意见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部署。农业部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韩长赋:农业部将按照意见要求,坚持产管并举:
      加快标准制定,推进标准化生产,力争5年内全国“菜篮子”主产县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按标生产;强化投入品管控,推进绿色化生产,探索建立高效低毒农药补贴制度,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落实生产者责任,推进规模化生产,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推行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建立追溯体系,推进品牌化生产,以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力争5年内大部分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可追溯。
      同时,加强执法监管,实施专项整治,严打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等行为,推进综合执法;创新监管模式,推进社会共治,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