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灾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地质灾害如何防
我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布图。
我省五大地貌单元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情况。
新闻背景
当下正值冰雪融冻期,季内平均气温偏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如何?哪些时段和区域是防范的重点?防治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灾害发生后应该怎么防?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全境隐患点9961处,九大区域须重点防治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省为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动力条件充分,历史上自然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截至2017年12月,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961处,按规模划分:特大型36处,大型279处,中型1644处,小型8002处;按灾种划分:崩塌3285处,滑坡1224处,泥石流537处,不稳定斜坡、采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4915处。
根据我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发育特征,2018年确定了9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其中,晋西黄土高原是今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的重中之重,包括河曲、保德、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的全部,偏关、五寨、岢岚、兴县、临县、离石、中阳、隰县、蒲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9424.37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区,下部煤层属山西河东煤田,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采空地面塌陷。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厂矿、209国道、307国道、离柳高速公路、孝柳铁路及其它县乡道路周围的小规模黄土崩塌、滑坡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这一区域内,以离石区、永和县、石楼县、隰县等为代表的有高陡边坡分布的城市人口集中居住区、城乡接合部人口集中分布区,都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应重点防范。汛前、汛中、汛后要进行反复排查,发现险情及时撤离,防范地质灾害发生。
其它8个重点防治区域分别为,大同平朔矿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宁武、轩岗矿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岚县-静乐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太原西山-汾西-霍州-乡宁-河津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太原东山-阳泉-潞安-晋城-沁水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沁源矿区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襄汾塔儿山矿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中条山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形势严峻,崩塌滑坡在部分地区仍呈高发易发态势
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具有突发性、随机性、隐蔽性、破坏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征。
据预测,2018年,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类型依然为崩塌、滑坡。其高发时期为春季融冻期和夏秋季。高危险区域为吕梁、临汾和忻州,吕梁的高危险区域为临县、离石、石楼、柳林和方山,临汾的高危险区域为吉县、乡宁和大宁。其中,4月的高危险区域为临汾市的西部及中西部县市;5月的高危险区域为临汾市的西部及吕梁市的西部,尤其是吉县和临县;夏秋季的高危险区域为吕梁市的西部区域,尤其是离石、临县,其次是临汾市的西部区域,尤其是吉县。
泥石流也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目前,我省有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565处,以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松散物为物源的泥石流约占总数的40%,主要分布在我省北部大同的阳高、天镇、灵丘及东南部太行山区的左权、和顺一带;以采矿弃渣为主要泥石流物源的泥石流占总数的60%,主要分布在繁峙、应县、代县、定襄,以及左权、和顺一带的铁矿开采区,南部中条山区的铜矿开采区,中部太原西山煤田、中北部宁武煤田等的煤矿开采区。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区内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于大同煤田、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太原西山煤田、霍西煤田、沁水煤田等六大煤田及恒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等铁矿、铜矿分布区及铝矾土矿、硫铁矿、耐火粘土矿的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守住阵地,打赢地灾防治攻坚战
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政府具有主体责任,市、县政府主要领导是防治第一责任人。据预计,2018年度全省年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但是季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3月至5月的冰雪融冻期和夏秋季是两个重点防范时段。
目前,正在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六位一体”管理,即:建立一个户口,制定一个预案,下发一份告知书,发放一份工作明白卡,发放一份避险明白卡,开展一次避险演练。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特别是对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工矿等人员密集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点交通要道、重要设施周边地区以及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区,切实加大动态排查力度。对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大防治力度,加快实施防灾减灾措施。
汛期,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和相关部门将坚持地质灾害24小时值守应急制度,带班员、值班员保持24小时在岗和通信畅通,省、市、县三级应急分队时刻保持足够人员在岗。同时,严格执行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规定和地质灾害灾情信息上报制度,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类地质灾害险情信息,不得迟报、误报、瞒报。省级应急分队和防治专家在高危时段进驻片区值守,相关事业单位和业务支撑部门根据雨情、灾情变化做好值守计划。
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是最基层的力量。我省将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不断提高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并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组织地质灾害应急示范演练,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各地各部门指挥决策、协同配合、应急处置和后勤保障能力,实现面临险情时能够有序、有效撤离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晓敏 本报通讯员 郭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