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演练 太原首次启用无人机
6月27日8:30,晋源区政府值班室,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不少群众打来电话“反映有震感,询问是不是发生地震了。”
8:30,区防震减灾局报告:“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晋源区天龙山区域发生了4.7级地震。”
8:55,晋源区应急办电话响起。电话那头,晋祠镇汛期值守人员上报:“该镇牛家口村西两公里,柳子沟南岔中段发生局部山体垮塌,有车辆被困,现场交通阻断,请求救援。”
8:56,晋源区启动自然灾害突然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此同时,晋源区政府、太原市国土资源局晋源分局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险情。一时间,消防、公安、水务、交通、国土、防震减灾、安监、质监、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纷纷赶往现场,太原市应急办领导到场,现场指挥营救。
这是27日上午记者在“2016年太原市地质灾害防治演练”现场看到的一幕。
6月至9月,是太原市的主汛期。截至目前,太原市不仅启动了24小时值守、每日事故“零”报告等常规应对机制,还确定了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和10县(市、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
无人机现场勘察塌方情况
“报告,我镇牛家口村西两公里,柳子沟南岔中段发生局部山体垮塌,有车辆被困,据现场群众反映,车里有人,现场交通阻断,请求政府救援。”电话那头,晋祠镇工作人员语速急促。
接到“灾情命令”的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爱凤一边赶往现场,一边向市局提出请求提供技术支援。
9:00,多支队伍都赶到救援现场。救援过程中,发现一辆车被山体垮塌土石掩埋,两名司乘人员被困,伤亡情况不明。被埋车辆后方道路还有数辆车被堵。
9:10,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处处长齐荣贵带领技术专家团队赶到现场。1分钟后,无人机起飞,代替人力去勘察现场塌方情况。“通过我局和专家现场勘察,发生的崩塌宽约40米,高约30米,体积约5000立方米。崩塌后壁虽有一些小型裂缝,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再次崩塌,崩塌体比较松散,直接从下开挖可能引发次生崩塌灾害,可在崩塌体周围进行人工监测的情况下对崩塌体由上而下进行开挖,抢险救人。我们已安排专业人员安装了两台崩塌检测仪,对崩塌山体进行实时监测。”现场,齐荣贵向指挥部汇报,通过无人机空中侦察,还发现在崩塌地点东约800米的位置有一水库发生裂缝,有水涌出,危及下游安全,建议立即采取措施。“公安分局牵头,按照国土专家确定的警戒范围立即实施现场警戒、晋祠镇调用设备清理被埋区域……”现场,指挥长下达了各种救援指令。
10分钟后,“被困人员”被救出。半小时后,“险情”解除,演练宣布结束。
7月、8月是地质灾害多发月份
“根据太原市气象局预测:预计2016年太原年降水量约为390—420mm,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齐荣贵介绍说,今年6—8月,预计太原市降水量为230—250mm,较常年略少,有局地洪涝和阶段性干旱发生。
齐荣贵表示,目前太原市已经进入主汛期,尤其是7月、8月,是最近几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主汛期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各类地质灾害明显增多,极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表现出较强的同发性和滞后性。
24小时值守、每日事故“零”报告机制启动……打开已经印发开始实施的《太原市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记者了解到,根据职责和分工,各级政府行政一把手将是辖区地质灾害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情况今后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崩塌、滑坡是重点防范类型
目前,太原市已确定了2016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具体为:山区黄土发育区;山区集镇及农村人口密集区;重点采矿区域;重要交通干线、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的施工区等。
太原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据2015年地质灾害核查结果,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654个。按县区分:晋源区50个,清徐县62个,万柏林区70个、娄烦县124个,阳曲县96个,古交市146个,迎泽区12个,小店区12个,杏花岭区42个,尖草坪区40个。“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全市点多、面广,是我市防范的重中之重。”太原市国土局副局长荆庆年介绍,由于降雨及冰雪冻融使岩土体松散开裂,加上切坡建房不断增多,产生隐患如果没有及时处置,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突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市山区覆盖面积大,沟壑众多,加上多年采矿产生的弃渣及工程垃圾没有按要求排放和处置,一旦有连续强降雨极易引发泥石流。”荆庆年表示,除此之外,随着我市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大部分小煤矿被关闭,由小煤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总体上会趋缓,但以往形成的灾害仍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有可能持续发生。随着矿山规模、开采强度增大,新引发的采空区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会加剧。
今年,太原市将全面实行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明确规定,列入全市一级隐患点的,将实行24小时监测,受危害威胁人员全部实行避险撤离。二级隐患点日常要实行仪器监测和定期巡查,特殊时段,如雨期、雨后10天内、冰雪冻融期要实行24小时监测,并对危害威胁人员实行避险撤离。三级隐患点要实行定期巡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本报记者 要维维
○链接
太原10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不同
尖草坪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小型崩塌为主,分布于马头水乡、阳曲镇、向阳镇、新城街办等地,泥石流隐患点位于柴村街办桃园洞沟。
杏花岭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小型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在小返乡、中涧河乡、杨家峪街办等地。地面塌陷隐患点分布于小返乡南坪梁、前、后李家山村等地。
万柏林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分布于西铭街办、杜儿坪街办、白家庄街办等地。
迎泽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在郝庄镇。
晋源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地面塌陷、滑坡、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于金胜镇、晋祠镇、晋源街办、罗城街办、姚村镇。
小店区: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小型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于北营街办、黄陵街办等地。泥石流隐患,位于黄陵街办五龙沟村,地面塌陷隐患位于北营街办西家凹村及黑驼村。
娄烦县: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为主,分布于静游镇、马家庄乡等地。
古交市: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为主,分布于镇城底、西曲、东曲、嘉乐泉、邢家社、梭峪等地。
阳曲县: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为主,泥石流隐患分布在城区杨兴河岸边、公路沿线及村庄陡岸边坡。
清徐县:
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不稳定斜坡、构造地裂缝、地面塌陷为主,分布于马峪乡、东于镇和清源镇山区及边山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