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体育本质
历时9天的北京田径世锦赛8月30日在北京“鸟巢”结束了最后的争夺。中国队在参加的34项比赛中,共获得1金7银1铜,创造了自1993年斯图加特以来的最好成绩: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中以9秒99平了他的个人最佳成绩,出现在决赛起点上,令中国观众足够自豪;才满19岁的小将王嘉男跳出8.18米,拼得一枚铜牌,成为首位夺得世锦赛跳远奖牌的亚洲运动员;短跑选手谢震业在男子200米预赛中以一个破全国纪录的时间、小组第三名冲过终点,只因犯规才无缘半决赛;以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男子4×100米接力,在半决赛中以37.92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决赛中,创历史地获得银牌,并且刷新亚洲纪录……
本届田径世锦赛上多点开花,中国田径正在向繁荣迈进。从金牌榜上来看,或许有人感觉7个项目与金牌擦肩而过,中国田径取得超预期的成绩,但金牌数量不尽如人意。的确,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激励下,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健儿梦寐以求的愿望, 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在金牌争夺中体育实力的一种真实写照。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等无数脍炙人口的励志话语,也都是从体育赛场走向各条战线的。无数国人浓厚的金牌情结,早已生根发芽。能够在赛场内或电视机前看到本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见证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内冉冉升起和聆听国歌奏响等国家象征仪式,对激发其爱国主义有巨大激励价值。
然而,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在跟着时代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运动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也逐渐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赢了固然让人欢呼雀跃,但输了天也不会塌下来,一场比赛的输赢不再被赋予更多的家仇国恨。我们更需要“胜不骄、败不馁”、“赢亦爱你、输亦爱你”、“胜也英雄、败也英雄”等标语,需要观众对运动员和体育比赛赠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相比奖牌,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群众体育是体育之“本”,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这篇论文中提出的作为人所应有的素质。只有让体育回归到公众强身健体的本质上来,推进公共体育资源全民共享,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强健。而一个强健如虎的民族,的确不需要用金牌来证明,只要勇于向世界强手和世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就足矣。
如果非要说取得“金牌重要”,那我们希望夺取的“金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竞技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得到广泛认可,中国通过各种国际大赛向世界展示一个生机勃勃的东方国度。
(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