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品牌像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星星 靠啥点亮星星
在山西,老品牌、名优特色产品像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星星 靠啥点亮星星
“这是2000万的单子,云南签的。省商务厅给咱办的好事。”随手从一摞订单中抽出一张,太原市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光晋道出来由:去年6月,公司在昆明参加了山西省商务厅组织的“山西品牌中华行”,有位客人在他们的展位前转悠两天后说:“咱们签个单子吧。我看你们的产品很受欢迎。”于是就有了这张大单。
在山西,老品牌、名优特色产品,像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星星,数不胜数。然而多年来,由于一煤独大,“星星”未能发出应有的光芒。近两年,在煤炭经济连续下滑、转型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山西开始重视特色品牌的发展。特色品牌也给山西人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出精品是硬道理,在质量上下功夫
“我们生产讲质量,经营靠诚信。冠云品牌的质量容不得半点沙子。” 平遥牛肉集团董事长雷秉义说。
2008年,车间工人发现产品内包装有质量隐患。当时,该产品已生产100多吨,并有40多吨已进入市场。雷秉义知道后当即要求必须召回全部出厂产品。经过一周的排查,40多吨产品如数召回,未出厂的产品全部封存。为此公司损失了470多万元。
守住了质量,赢得了市场。“这两年我们跟着‘山西品牌中华行’一路走下来,一再证明了‘质量为王’。广州市场难进,但去年和当地经销商一下就签了1300多万元的单子。”雷秉义说。去年,平遥牛肉集团营业额已超过6.5亿元,利税已突破5000万元,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亮点。
“金醋品牌所以深受欢迎,关键就在质量。”山西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忠感触良深。全国不缺醋,但缺好醋。山西是产醋大省,但多年来醋业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原因是大多数生产企业仅停留在生产简单的调味醋,没有在提高质量和产品开发上下功夫。
找准症结,山西金醋集团在陈醋生产质量上下功夫。2010年,公司全面改造生产基地,在不破坏原有生物菌群环境的前提下,采用节能环保的水源热系统,所有管道和储存罐采用不锈钢制品,实现了生产过程无污染、无塑化。同时建立了恒温窖藏基地,窖藏一年后的醋,所含氨基酸、总黄酮等理化指标都大幅提高。
近两年,山西金醋在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20多个省会城市建立了专卖店,全国的专卖店数达到200多家,老字号实现了新跨越。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市场上求突破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话一点不假。”山西闻喜永祥和煮饼食品公司经理胡文玲快人快语:“靠着闯市场,去年俺们抱了个‘金娃娃’,销售收入一下超过1800多万元,一年等于过去两三年。”
闻喜煮饼历史悠久,是地道的老名牌,但她们的产品过去只在晋南地区销售,连山西都覆盖不了。近两年,为了帮助老品牌打开市场,“山西品牌中华行”在全国近20个大城市搭台宣传展销,一路开拓市场,让老品牌花开别处。俺们的煮饼火得很,来自全国的订单几乎不断线。”
“俺们以前一直窝缩在小农思维里,如今才走出来了。”赵光晋感慨。过去一直固守着“货好不愁卖”的老观念,结果多年来双合成作为山西最大的烘焙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响亮,产品过硬,但销售市场一直打不开。
近两年,双合成公司开始走出去,在市场上寻求突破。目前,已在上海、北京、西安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100多个营销网点。去年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
瞄准独一份,在特色上做文章
“小小的荞面碗团能做成大文章,过去俺做梦都没想过。”吕梁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旭东至今都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去年,他的公司销售收入居然突破3000万元。“俺合计过,照这个发展势头,4年后俺仅税每年就能贡献500多万元。”对此,他总感觉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让我给接住了。”
贾旭东经营荞面碗团19年了,最初只想靠着辛苦“养家糊口”,没想到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化生产,不起眼的荞面碗团成了地方名优小吃。
吕梁山区盛产沙棘,过去一直无人问津,具有独特营养保健价值的天然原料被白白浪费了。近年来,吕梁野山坡食品公司利用独特的沙棘资源,开发出了沙棘饮料、罐头等30多个品种,而且靠着“独一份”的优势突破了一个个市场桎梏,一路走向大江南北。去年以来,仅在上海、广州、云南等地就签订了3600万元供货合同。“地方名品”一跃成为“全国名品”。
“瞅准特色路,打好特色牌,市场自然开。”尝到甜头的野山坡公司董事长牛茂林信心满怀。近几年来,他们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已建设10万亩有机沙棘采收基地,完成了年生产1000万瓶沙棘油黄酮营养液生产线建设,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刘亮明《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