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解密:毛泽东的俩女儿为啥不姓毛?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命令中央机关人员,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一个司令部,下属四个大队和中央警卫团。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为参谋长。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
毛泽东表示赞成,笑着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就叫李德胜。”(“离得胜”的谐音)
周恩来接着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
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名字好呢?”
毛泽东说:“你是支队司令,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
就这样,毛泽东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德胜。后来,毛泽东的两个女儿也姓李。
1947年4月1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率部转战到安塞县的王家湾。这个小山村,只有十七八户人家。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住在贫农薛老汉腾出来的两孔半套窑里。一盘土炕、一张破桌、一个树墩,便是他们住宿、办公的用具。
到王家湾后,周恩来就成立了一个军事小组,有五六个参谋主管作战方面的工作,直接受周恩来指挥。他们不仅指挥着陕北战场的作战,而且指挥着全国战场的作战。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代总参谋长的周恩来事实上成了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得力副手。据当时担任作战参谋的张清化回忆说:“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能缺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了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的。无论前方或后方,无论是后勤供应或部队调动,总离不开他的具体的组织指挥。”
邓颖超也曾说:“恩来同志在陕北时实际上是总参谋长。许多作战方案,包括以后朝鲜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案,都是他先拟好了送给主席看,由主席批,或者他先找主席请示,谈好后,由他再来贯彻。”这确是事实。
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中央领导人在王家湾住了近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由于他们的指挥,西北战场及山东和全国其他战场都是捷报频传。
当时,胡宗南的几十万人马,杀气腾腾,四面围剿,狂妄叫嚣要不惜一切代价活捉毛泽东。
毛泽东根据胡宗南急于和我军主力决战的心理和敌强我弱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蘑菇战术”,来对付志大才疏的胡宗南。青化砭战斗后,当胡宗南发现西北解放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就由安塞扑向延安以东。这时,西北解放军主力已转移至榆林坪一带隐蔽休整,只派出一小部分部队和敌人“蘑菇”。当胡宗南的数万大军在延川、清涧、瓦窑堡(即子长县)一带兜了400多里的大圈子,企图稍事喘息之时,我军又于4月14日在羊马河地区进行伏击,全歼由瓦窑堡向蟠龙前进的敌军135旅计4?700余人,又活捉敌旅长麦宗禹。胡宗南对此大伤脑筋!
4月下旬,蒋介石错误地判断中共中央及西北解放军主力正在东渡黄河,命令胡宗南部迅速沿咸(阳)榆(林)公路北进,第22军由榆林南下,企图夹击歼灭西北解放军于葭(佳)县、吴堡地区,或逼迫西北解放军东渡黄河。西北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彭德怀指挥下,以一部佯装主力,诱敌主力北上,而集中4个旅秘密南下,袭击重要补给基地蟠龙镇。5月2日,对蟠龙镇守敌发起攻击,经两天三夜激战,全歼敌军6?700余人,俘敌旅长李昆岗,缴获夏季军装4万多套,面粉12?000多袋,子弹百万余发,骡马千余匹,药品无数,解决了解放军衣、食、弹、药缺乏的问题。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狠狠打击了胡宗南进攻陕北时那种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5月9日,新华社发表了经周恩来修改的评论《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辛辣地指出:“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牌胡宗南,现在在陕北卡着了,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现在是骑上了老虎背。”“不到两个月,事实证明蒋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实际上是一个‘志大才疏’的饭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