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 探访太行吕梁主战场:连片开发 撬动吉县苹果大产业

22.12.2015  13:08

              吉县因“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而闻名于世,因“鲜艳浓红、香脆甜爽”优质苹果而享誉全国。如果说壮观的壶口瀑布是上天的赐予,那么把苹果做成脱贫致富大产业全靠干群的奋发努力。
              12月3日和4日,记者深入到这个苹果大县采访。乡村满眼皆是苹果树,县城随处可见苹果铺,公路上奔驰的货运车队也满载苹果,红红的苹果给这片贫瘠的黄土地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东城乡有机苹果示范园区位于县城以西15公里处。走进园区,这里一眼望不到头的宏大规模、“全副武装”的现代农业设施令人惊叹。果园地下布着滴灌网,上空架着防雹网,地头立着一盏盏杀虫灯、一片片粘虫板。
              在果园田间路旁,一个数米高的“电风扇”格外醒目。看到记者脸上疑惑的神色,县扶贫办主任党建明笑了。他说,这叫果园风机,在苹果成花坐果期,若遇持续降温天气,用它对果园上方空气进行物理扰动,促进上下冷暖空气对流,能起到很好的防霜防冻作用。
              没有了红苹果的映衬,园区内显得有点冷清。在一棵果树旁,记者碰上了正在精心修剪果树的农民刘章顺。老刘是东城乡上社堤村的果农,说起今年的收成,他满脸的自豪与喜悦。他边干活儿边说:“今年是个大年,果面干净、个头也大。我家这4亩苹果,净收入4万多元!”
                减密间伐仅一年时间,就让刘章顺尝到了甜头。他家原来有220株树,因为树太密,结的果子个头小,品质差,每年为销路发愁,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他去年冬季减密间伐了110株树。刘章顺喜滋滋地说:“减密间伐后,苹果品质好多了。树是减了一半,收入反而增加了一倍。”
              苹果产业是东城乡的支柱产业。全乡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年产苹果5000万斤,产值达1亿元。与刘章顺一样,全乡果农致富梦圆在苹果。
              “如今我们这里的果农很讲究学用科技。每逢县上、乡里有培训会,果农们都是放下手中的活儿,早早就去参加了。”同行的乡党委书记李桂萍告诉记者,近几年,县里整合扶贫、交通、水利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从果园节水灌溉、果园田间路硬化、果园防雹网搭建、太阳能杀虫灯安装等方面进行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农民从事苹果产业生产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增强。
              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种植苹果条件得天独厚。近些年,该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整合扶贫资源,瞄准苹果这一扶贫产业载体,特别是抓住实施片区开发和企业产业扶贫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量18万吨,80%以上的行政村是“一县一业”苹果专业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苹果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于苹果。
              “九万农民谋一果,七十二行兴一业。”苹果产业的发展,不仅富了农民,还带动了劳务、运输、储存、加工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山西澳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5万吨苹果冷藏气调库,在该果品储存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走进车间,只见妇女们正紧张忙碌地对收购回来的苹果进行分拣包装,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果香。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苹果气调库的投入使用,有利于延长水果市场供应期,对促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目前,全县已建大小苹果冷藏库24座,总库容量12万吨,占全县苹果总产量的66%以上。
              红红的苹果,富了果农,兴了相关产业,壮大了吉县县域经济。统计显示,今年该县苹果产值达8.56亿元,果农人均预计收入6400元,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脱贫攻坚十大举措之连片开发
    近年来,我省结合贫困县区域比较优势,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经济林,户均两头牛、人均10只羊的目标,在吕梁山区重点发展核桃、苹果、红枣为主的干鲜果经济林、马铃薯和小杂粮等产业,太行山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产业,北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生产增收。在推进中,省级投入扶贫资金11.2亿元,带动市县整合资金10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瞄准集中连片的贫困村实施设施蔬菜、干鲜果经济林、特色农业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主要内容的片区开发项目57个,2949个村、89.8万农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900元-1600元。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赵怡敏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