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一村一品中期绩效评估报告
古交市一村一品中期绩效评估报告
根据太原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中期绩效评估的通知》(并新农办〔2014〕6号)文件精神,我委结合近几年我市一村一品实施情况就三年来建设项目进行了整体评估,现将2011年-2013年 “一村一品” 项目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完成及资金拨付情况
我市2011年-2013年一村一品补助项目共计22个,补助资金192万元。其中,2011-2012年12个村中有11个村完成了产业扶持建设项目,每个补助9.5万元,共兑付补助资金104.5万元;河口镇大南坪村因未完成项目正在申请调整建设单位。2013年项目村10个,1个重点村扶持15万元,其余9个村每个扶持7万元,共计78万元。经验收,10个项目单位有6个完成了项目建设内容,已拨付5个村补助资金43万元,其中1个村(阁上西岔村)于近期通过验收,待资料齐全后兑付;其余4个(梭峪乡炉峪口村、岔口梁儿上村、河口镇小南坪村、加乐泉象耳足村)未建设的项目单位正在申报调整,待调整后实施。
二、项目建设及管理情况
1、项目申报
我市严把项目申报关,在项目申报时严格按照村申报、乡复核、县审核的方式进行,采取自下而上的申报程序。承担项目实施主体由村委会推荐市场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报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将审核确定的专业村名单、项目实施主体等有关资料统一报市农委,由市农委择优选定报市政府审批后会同市财政局联合行文上报太原市农委和财政局。省、市审定后,由项目实施主体编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后报太原市农委。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委按照省级建设“一村一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依据我市实际工作情况,出台了《古交市“一村一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古农函〔2012〕15号),并按照管理办法,规范程序,严格操作,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2、项目验收
项目建设完工后,由村、乡(镇)人民政府、市农委、市财政、市农经处等多部门联合组织验收,采取现场查看、听取项目实施总结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审查资金支出等方式进行。验收要求做到项目资料齐全,资金支出规范合理,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齐全。农委和财政根据各村项目完成情况和票据完善情况给予资金拨付,同时对验收资料进行保存留底。
三、主要成绩和特点
1、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成效显著
从2011年发展“一村一品”以来,我市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22个(其中休闲观光专业村 5个,核桃专业村4个,蔬菜专业村3个,脱毒马铃薯种薯专业村2个,胡麻专业村2个,茶叶专业村1个,水果专业村1个,中药材专业村1个,绒山羊专业村1个,食用菌专业村1个,鸡养殖专业村1个),带动2045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40%以上。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在20%以上,打破了近几年以来增长幅度在10%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
2、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我市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路、形成规模”的思路,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我市“2112”打造20个现代农业园区精品工程,现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十大农业综合园区(龙城向新生态恢复园、老区现代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福福山生态园区、狐爷山生态茶园、温家山华阴杏采摘园、磊磊坡观光采摘园、龙子村彩虹蔬菜园、营立凤凰山庄、奇奇种植养殖园、丰泽源休闲采摘园、),五大种养殖基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胡麻种植基地、绒山羊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核桃种植基地),我市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3、发展加工企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农业产业化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拥有海粟粮油、绿宝源、源林等小杂粮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小杂粮系列产品23个,2013年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销售收入3亿元;有绿盛苑、绿峰蔬菜生产加工企业2个,年加工能力300万公斤;有温家山华银杏储藏加工厂1个,年加工能力40万公斤,华阴杏产业净增值达到 80万元,解决了果实储存期短,果农卖果难的问题;亿农胡麻加工厂1个,年加工能力15万公斤,带动周边胡麻种植规模达到1000余亩;逸香茶叶加工厂1个,充分挖掘原相乡忠文化旅游特色推广茶叶品牌,狐爷山岩茶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年生产加工茶叶25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50万元,填补了北方无茶的空白。实践证明,发挥本地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力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
四、推进 "一村一品"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政策鼓励扶持
我市将 "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作为现代化农业的总抓手和切入点,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对此,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 "一村一品"的实施意见》(古发〔2011〕2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意见》(古发〔2012〕9号),并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组。市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一村一品”、种养大户和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在省级扶持的基础上,按照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扶持县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0个,在年底验收后按发展情况给予奖励性扶持。
2、创新经营模式
按照"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我市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木组织形式,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同时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以"一村一品”和产业布局发展为基础,优化龙头企业布局,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 "5I3"工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使龙头企业与专业村实现有效对接,构建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 "一村一品” 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品牌建设
进一步推动产地、销地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专业村开展“一品一标"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大力扶持海粟小杂粮加工、逸香茶叶、净苑蔬菜等重点加工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争创名牌农产品。"粟磊"石磨面、“净苑”蔬菜、“狐爷山”岩茶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逸香岩茶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同时,大力开拓市场,发挥政府媒介作用,组织企业参加北京、山西特色农博会等活动,加强产销对接。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连锁、配送,设立直销点、专卖店。
五、存在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挖掘深度不够,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规模偏小,放大效应欠佳
就全市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按照太原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有22个村基本达到指标要求,仅占全市146个行政村总数的15%。主导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
3、标准偏低,品牌建设滞后
现有示范村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生产的农产品档次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更是廖廖无几,农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均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
4、缺乏载体,带动能力较弱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是联结农户(基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载体。就古交市而言,大部分只是本村自有的小加工企业,大多数不足百万元的投资规模,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生产,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气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市场营销策划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
六、今后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的意见和建议
2011年以来,我市一村一品发展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但就近几年发展经验来看,还存在规模偏小、标准偏低等一些突出问题。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提出以下几条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1、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小杂粮生产加工、特色种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
2、增加投入,强化扶持。整合项目资金,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3、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的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014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