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及其防控技术

23.07.2014  13:03

口蹄疫又叫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除了牛以外,羊、猪、鹿等偶蹄兽也易感。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很容易造成大的流行。病牛和带毒牛是引起口蹄疫的传染源,但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有时羊和猪也起很大的传播作用。
  羊感染后症状和病变不像牛那样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它可成为病毒的保存者。猪感染后往往病毒的毒力增强,排出病毒的数量也增多,因此在疾病流行中的作用更大。病牛的水泡皮、水泡液中病毒含量最高,口水、眼泪、奶、粪便和尿中也含有病毒。病毒排出后污染牧场、饲草、饲料、饮水、空气、交通工具、圈舍等,健康牛接触后可感染,病牛和健康直接接触可引起疾病播散。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牛体内。大风可造成病毒的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流出较多的口水,咀嚼和吞咽困难,呆立无神。1-2天后,在唇和面颊的黏膜、舌面和舌的两侧、齿龈、硬腭、齿垫等处形成水泡,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鸡蛋大。水泡内最初是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后变混浊,呈灰白色。1-3天后,水泡破裂后形成浅表的糜烂,边缘不整齐,此时病牛体温可恢复正常。
  有些牛在鼻盘(鼻镜)上可能也出现水泡。检查病牛的蹄部,可见皮肤肿胀、疼痛和发热。在口腔水泡出现的同时或不久,蹄冠和蹄趾间的柔软皮肤上也出现水泡,大小不等,早期为澄清的液体,后变混浊,破溃后流出液体可以和污泥形成痂块。蹄冠部糜烂继发细菌感染的病牛,严重者可引起牛的蹄匣脱落。
  该病是影响养牛业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上报。确定诊断后,要划定疫点、疫区,并实行封锁。要严格封死疫点,坚决扑杀病牛和同群牛,并对尸体及其污染物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要禁止疫区的牛、羊、猪等易感动物、有关畜产品和饲料外调,非疫区的家畜严禁进入疫区。对出入疫区的交通工具和人员必须全面消毒。在扑杀病牛后,观察3个月,确实无新病例发生时,可由政府宣布解除封锁。表明该次疫情已扑灭。
  该病以预防为主,每年要按国家制定的口蹄疫免疫计划进行预防注射,口蹄疫疫苗免疫期一般为半年,故每隔半年应进行一次口蹄疫免疫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