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减贫发展高层论坛:善为国者【学习经典】

17.10.2015  12:33

  2015年10月l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在讲话中,习大大语重心长地说: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句古语出自汉代刘向编著的《说苑》。

  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垂爱亲生孩子、兄长爱护手足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会为之哀痛,见到他们承受劳苦,会为之伤悲。

  这句引言的断句,也可以写作:“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父母之爱子”,这种情感叫做“慈”;相反,子女爱父母,就叫做“孝”;

  “兄之爱弟”,所谓兄友弟恭,这种情感叫做“友”;相反,弟爱兄,就叫做“悌”。

  中国伦理的教化,正是要人们在家庭之内首先懂得“孝悌”之情,而后走出家门之外才能推衍为“忠义”之道。

  “孝悌”需要进行礼义教化,因为长者对幼者的慈爱和给予,往往是出自动物天性、顺延先天本能;而幼者对长者的敬爱和回报,则需要文化后天的教养、体现人类文明的进化。

  那么,长者对幼者的爱,“父母之爱子”的慈,就是“慈爱”,“兄之爱弟”的友,就是“友爱”。慈爱,代表两辈人之间的关爱和保护,友爱,代表同辈人之间的理解与帮助。

  治国者对于民众的爱护之情,既要有父母对子女般的强力呵护,又要有手足兄弟般的平等善知。  

  “闻其饥寒为之哀”,哀,是悲痛、是怜悯,《诗经》讲“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受尽劳苦、哀其艰辛,可怜天下父母心。

  “见其劳苦为之悲”,悲,在佛学概念里,是感同身受着众生痛苦,并愿为他人拔除其苦。所谓“慈悲”,就是一种因爱而怜悯的博大情怀。

  无论是慈、是友、是哀、是悲,都是爱,是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怜、是如同兄弟对手足的爱护。而“故善为国者遇民”,就是国君对子民的爱育,就是今天治国理政者对人民百姓的爱恤。

  这种治国理政之爱,就是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仁政,爱民。  

  习大大引用的这段话,是周武王向姜太公问政,姜太公给出的答案,他的治国思想是“治国之道,爱民而已”;而儒家经典《孟子》里,梁惠王向孟子问政,问询魏国的存亡之道,孟子给出的答案,他的强国思想是“仁者无敌”!

  孟子奉劝梁惠王要“施仁政于民”,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亦可使天下归心,因为“夫谁与王敌”!

  仁政的国家,民心团结,无敌于远近;

  仁者的治下,国富民强,无敌于世界。  

  这就像《礼记》中反映儒家的施政思想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一家,天下为公;

  这也像孟子告诉梁惠王的另一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爱亲人之心,推爱天下人亲;

  这更像孔子记录于《论语》中的一句话说“泛爱众而亲仁”,广施爱心,亲善仁者,博爱众人,亲近仁人;

  这还像习大大在此次讲话中引用的孟子另一句话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仁心仁义,仁政爱民。

  中国在这种仁爱理念下,升华出一种为政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达”就是富民强民,“济”就是减贫济贫,携手共进,天下大同。深具仁爱之心,秉持仁政之道,实现富民之力,共图强国之情。  

   (文 |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