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第六产业”,山西该打什么“牌”?
阅读提示:什么是“第六产业”?20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农产品销售及涉农服务(第三产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就是“第六产业”的内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就是在农村要大力发展“第六产业”,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路径。
那么,对于山西来说,发展“第六产业”究竟该怎么做,打什么“牌”呢?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即“第六产业”发展。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大新思路。研究农村经济的专家、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广斌说,对于山西而言,发展“第六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即“第六产业”的主角,这是一张非常重要的“牌”。
王广斌院长认为,“第六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农业要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要大大延伸,由此来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于必须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他们来承担融合发展的任务。道理很简单,要求一家一户的农民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不现实的,要求每一个农民成为从田间生产,到车间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能人才,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王广斌院长说,“第六产业”已经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从起步较早的日本来看,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经营单位较小,这一点与山西颇为相似。但是,他们却依靠以农业为主业的株式会社为载体,让小农经济走上了农工商联合道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另外,中介组织在日本“第六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日本农协,作为全国性和综合性的联系市场与农户的农民合作中介组织,它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全国统一的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并覆盖了农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也成为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山西来说,我省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为“第六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合作社规模太小,能力很弱,眼下多数只能在一产领域发挥作用,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二、三产领域难有作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还是少,规模还是小,与农民的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就要在培育过程中使合作社规模做大,功能健全,让龙头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紧密关联的经济共同体。一句话,就是要把现在生产相对分散、规模小的农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组织,实现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
加速拉长第二产业链条
发展“第六产业”,即让一、二、三产在融合中实现同步发展,这其中居于中间环节的第二产业非常重要,因为它一头连着一产一头接着三产。省农业厅巡视员贾明进认为,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拉长第二产业链条举足轻重,也是务必打好的一张“牌”。
众所周知,山西是农业小省,但又是特色农业大省。小杂粮、畜牧、蔬菜、干鲜果、苹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有着很大的优势,像沁州黄小米,岢岚红芸豆,雁门肥羊,吕梁红枣、核桃,晋南苹果,浑源黄芪等在全国也是小有名气。但是,这些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要变成商品优势,就需要农产品加工业为其拉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而我省现在的情况是,农产品加工业相对于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而言,恰恰是一个“短腿”。以玉米为例,我省年产70多亿公斤,有近半数被作为加工饲料的原料卖到了外省;小杂粮中的很多产品或者仅仅经过粗加工,或者同样把原粮直接卖掉;红枣、核桃、中药材等也是以初级产品销售居多,缺少精深加工。加工业的“短腿”造成了农产品应有的附加值大量流失。以马铃薯为例,加工成油炸薯片可升值25倍,加工成薯类膨化食品可升值30倍,加工成薯泥可升值40倍,加工成薯条可升值50倍。而只是卖土豆呢,它就是一个低廉的土豆价。
当然,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省通过推进支撑项目建设,加快产业提档升级;通过促进技术转化推广,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引导集群集聚发展,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使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加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在2014年达到1252亿元。但是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说,这个“短腿”不但必须补,而且要尽快补,争取早日把第二产业的链条拉长。
不拘一格发展第三产业
让农业有更多的增值空间,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农民有更多的增收途径,这是发展“第六产业”的核心。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梁建岗认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思维不拘一格把第三产业做起来,这张“牌”不但要打,而且是必须打好才行。
之所以要这样强调,是因为在我省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农民来说是“短板”中的“短板”。如果说农民个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种菜是行家里手,那么在产品流通销售环节则显得十分外行,有点旱鸭子下不了水的尴尬。而现在要搞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主体,这个本事是务必需要掌握的。
梁建岗处长认为,要发展好第三产业,就要创新思维不拘一格。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即将现在规模相对较小,功能单一的合作社,通过联合组成联合社,像我省临汾市的唐尧联合社一样,一手搞种植生产,一手搞产品加工,一手搞产品销售,真正把三个产业连接起来。其次,要走品牌化建设之路,不管是合作社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要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除了继续搞好农超对接之外,要努力适应新形势,当好农家电商,开展网上销售等。
当然,这种不拘一格还体现在,我省要发挥农村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丰富的优势,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森林草地、古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等,发展农家乐、户外游等新型业态,通过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把农村服务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新路径。(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