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我市开创文物事业新局面
7月24日,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原属地太原,亮相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国宝回归展厅。时隔不足两个月,这件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以文创产品形式出现在全省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推介会上。这是我市文物系统立足文物资源禀赋,加强保护利用改革,全面盘活文物资源,推进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聚焦“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的实践写照。
筑牢安全防线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省委工作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推进历史文脉和城市建设相交融、古城特色和现代文明相辉映,切实在城市更新中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我们持续打造红色、群众、经典、智慧四个形态的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资源价值阐释与传播,逐步构建起富有太原特色的文物创新生态体系。”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说,文物承载文明、传承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守住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才能更好地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全市文物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先,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敬畏和担当,创新保护方式,加强保护力量,完善保护体系,守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规划引领,巩固文物保护成果。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土储前置考古,规范文物行政审批程序。划定公布23处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迎泽区、晋源区入选我省首批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我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完成第八批“国保”、第六批“省保”遴选申报,5处文物升格“国保”,10处文物升格“省保”,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其中国保单位38处、省保单位28处、市保单位143处、县(市、区)保单位332处。
立法先行,强化博物馆体系建设。颁布施行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树起博物馆管理领域的太原标杆。制定出台《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迈出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坚实步伐。优化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布局,明确非国有博物馆帮扶政策,太原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对口帮扶山西面食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稳步推进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建设。
扎牢安全防护网络。建立文物领域安全风险定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完成安全风险定级和隐患数据库建设。统筹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当好城市建设中的文物“守护人”,实现在全省首次将大型墓室完整搬迁至室内进行精细化考古,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报道。对地铁2号线建设中发现的明清府城镇远桥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展示,实现“桥站共生”。
科学合理利用
市文物局统筹保护、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研究阐释工作水平,通过以文彰旅、以文促旅实现更好地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深入推进“文明守望工程”,出台《太原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政策实施细则》,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截至2020年底,全市社会力量参与签约认养文物古建共9处,有代表性的诸如尖草坪区赵家山天王庙、迎泽区福民巷5号和7号民居等。
高起点打造西山文化带,共筑文化发展高地。以晋祠—天龙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牵引,促进晋祠、天龙山石窟、太山龙泉寺等文物景区提档升级,完成全省涉旅文保单位“两权分离”试点改革,为增强经济硬实力贡献增长点,为提升文化软实力赋能新内涵。编制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和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推进遗址考古调查发掘及展示工程,完成二号建筑基址保护展示大棚建设,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高品质复兴府城历史风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建设,晋商博物院对外开放,历史文化街区钟楼街片区、五一广场首义门、拱极门府城文道、皇庙等富有老城特色基因的重要建筑、街巷保护修缮(复)加快推进。聚力打造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典范,开放拱极门、南肖墙关帝庙、普光寺等散布在社区、乡间的古建遗存,建设“小而精”“专而美”的特色专题博物馆,推出“芳华永在——晋剧大师丁果仙历史影像展”等专题展10余场次、群众特色文化活动300余场次,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和文化会客厅。探索重塑烈石寒泉、土堂怪柏等“古晋阳八景”风华,彰显府城历史文化风貌,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作出文物贡献。
高标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构建革命文化精神谱系。坚持活化运用,进一步强化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梳理整合红色资源,完成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的修缮、陈展、开放。组织梳理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单,27处列入首批省级革命文物名录,国师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深化省校合作,打造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双向交流、互利共赢。
重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建党百年红动太原文物赋彩——庆祝建党百年百项活动”,举办“弘扬廉政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红色专题展,开展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等重要革命旧址陈展工作。
创新活化机制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项目列入中宣部首批“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亮相法国等地,在全国率先走出可借鉴的太原模式;此展还成为国家文物局——海外藏中国文物石窟寺类数字复原展示示范项目、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榜唯一数字展和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市文物系统重视数字赋能,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建设起集保护、监管、服务为一体的市级全域“智慧文物”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市县两级21座博物馆开展线上服务,20余个专题展被国家、省文物局网站收录展示,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创新活化方式,增强文化软实力。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创新文物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讲好太原故事,为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最美微笑’绽放天龙山,把国民的心都震撼了。”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成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这场文化盛宴,牵动国人心。“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核心展品——微笑佛首与公众见面,让无数游客感动不已,该展览荣列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新时代石窟寺保护研究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发出《天龙山倡议》,成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
生动讲述太原文物故事,有效提升太原文物话语权、影响力。聚焦“游山西·读历史”主题,打造《古城·古藏》《听得见的博物馆》等专题节目,出版《讲述——太原历史文化撷英》等书籍20余部,展示我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实施“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实现全市166处对外开放的文保单位解说词全覆盖。实施“文物+”战略,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晋祠、天龙山石窟入选黄河主题10条国家级旅游线路。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备案博物馆共33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0座,非国有博物馆13座。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博物馆数量有望增至约70座。
走进博物馆渐成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多起来了,有多少人参观?截至9月15日,全市文物景区、博物馆、纪念馆接待游客381.16万人次,同比增长73.76%,门票收入3068.75万元,同比增长84.34%,文物保护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