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誓让麻怀换新颜 ——记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委会主任邓迎香
专题: 中国梦·梦想进行时
麻山的春天来得要早些。
2月18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位于麻山深处的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锥形的山峰耸立,洁白的民房散落在山脚。
虽然立春不足半月,但在山间洼地的几块小坝子上,村民已忙着种植糯玉米,起垄、覆膜、覆土,一丝不苟。
“邓主任来了。”顺着村民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位身着白色滚边藏青色上衣的中年妇女,手提两捆萝卜,沿着田埂走了过来,跟正在干农活的村民打招呼。
她是邓迎香,现任麻怀村委会主任。
建成隧道天地宽
走在麻怀村的穿村公路上,放眼四望,周围满是高耸的裸露石山。
一山之隔两重天。由于山高坡陡,麻怀村民自小就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外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爬一山又下一坡,需耗费两个多小时。生活物资拉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
“赶乡场卖农产品,清晨4点就得起床。晚去点的话,新鲜的蔬菜就会蔫掉,卖不上价钱。”村支书汪贵才说。
最麻烦的还是学生上学问题。孩子们翻山越岭去学校,9点上课,早晨6点就得从家出发。“由于路程远,村里的孩子上学都要晚几年。”村民邓鹏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说,当时他们因为要早起赶路,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看着陡峭的广山坡,任谁都不敢做搬走大山的梦。
1999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然而由于大山阻隔,电线杆无法抬进村里,村民安全稳定用电的愿望,不得已落空。
面对横亘在面前的大山,麻怀村民决定以广山坡半山腰一个40余米长的溶洞为突破口,挖出一个通往外界的隧洞。
说干就干,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集资1500多元,购置大锤、锄头及蜡烛、煤油等物资,于1999年农历正月初八正式开工。到2001年冬,全长216米的隧洞基本打通,虽然交通工具无法通行,但已足以把电线杆抬进村里,村民出村的时间由两小时缩短至15分钟。
此后,麻怀村民又多次施工拓宽隧洞,到2004年初,摩托车和马车已能勉强通过,麻怀与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里的新房也多了起来。
2010年国庆假期,邓迎香外出务工的女儿李琼回家办婚事。适逢雨天,隧洞里都是齐膝深的泥水。婚车开到洞口时,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脱下皮鞋,换上塑料拖鞋,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还有几次险些跌倒,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泥。
看着狼狈的女儿、女婿,已是村干部的邓迎香决心带领村民把隧洞拓宽、拓高,“像真正的隧道一样,能过汽车”。
回到家,邓迎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李德龙,得到了一句“做梦”的回应。她组织村民开会商量此事,结果50多位村民七嘴八舌地足足吵了4个小时,找各种理由推脱,最终不欢而散。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邓迎香见无人支持,在2010年冬月,独自一人走进洞内,抡开铁锤,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她的执着感动了丈夫李德龙和村民,全村人再次走上拓宽隧洞的工地。
然而,由于资金缺乏、炸药不足,工程一度搁浅。
为解决资金难题,邓迎香四处“化缘”。最终,县环保局资助了3万元,她觉得扩洞有了希望。
有人质疑花3万元能否拓宽隧洞,邓迎香不服气地说,“有3万要干,没3万也要干”!她和村民花7800元买来拖拉机,又用余下的钱购置炸药、雷管等材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邓迎香带领全体村民,终于在2011年夏天基本完成麻怀隧道的主体工程,宽度增加到3.9米至5米,高度增加到3.5米至5米,能通过5吨重的小货车。
2014年底,罗甸县交通部门整合资金180多万元,对麻怀隧道进行加固维修。
平坦的水泥路,圆了深山里世世代代村民通达村外的梦想。麻怀村以及邻近田坝、甲哨等6个村民组数千名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麻怀村脱贫奔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麻怀隧道动工以来,共点了2300多支蜡烛、100公斤煤油,打了2000多个炮眼,挖出砂石约1.5万立方米。
发展产业奔小康
2013年,邓迎香当选为麻怀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落在了她的肩上。
看着村民期盼的目光,邓迎香决心为麻怀村找到一条发展新路。“作为共产党员和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我责无旁贷。”
尽管隧道通了,但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下徘徊。邓迎香深知,麻怀的脱贫之路刚刚起步,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坦言“压力很大,晚上都睡不好”。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牛劲”,邓迎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她四处考察,寻找适合麻怀的项目。在隧道口的一块坝子上,她与人合作试种铁皮石斛,还制定了养殖肉牛、绿壳蛋鸡、种植中药材、果树的产业发展规划。
凭着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合情合理的沟通,邓迎香说动了几个村里的“能人”,拿出手头积蓄,办起麻怀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邓迎香积极鼓励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赚钱”。村民的发展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邓迎香的动员下,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决定回乡创业。袁端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直在福建务工的袁端生,今年回乡过春节。邓迎香多次上门做工作,讲政策、谈变化,最终说动袁端生返乡创业。
“看到邓大姐的干劲,我对回乡发展充满信心。”袁端生告诉记者。
没上过学的邓迎香深知“知识就是力量”,“要让孩子们不受穷、不受苦,还得靠多读书”。
对于村里上学的孩子,邓迎香始终很关心。现就读于遵义师范学院的曹太敏,至今仍记得邓迎香经常过问自己学业、鼓励自己好好读书的情景。
为让孩子读好书,邓迎香在2014年初成立了草根助学基金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和有捐助意愿的人士搭建平台,村中多位学生因此受到社会资助。
在邓迎香的带领下,麻怀村面貌已今非昔比。村民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不少村民开上了农用车、面包车甚至轿车,8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新房,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场所,越来越多人摆脱了贫困。
邓迎香的功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她的事迹编成快板传唱——“……共产党员邓迎香,巾帼英雄响当当。携手丈夫李德龙,誓叫大山把路让。发动全村齐动手,一锄一镐挖山忙。不等不靠不伸手,麻怀隧道连乡场。昔日愚公是传说,今日愚公在身旁。”
邓迎香多次被黔南州、罗甸县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感动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她说:“成绩属于过去,奖牌也不能代表什么,只会让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根据邓迎香的设想,到2018年,麻怀村将发展刺梨1300亩,种植蔬菜300亩,养殖黑毛猪1500头、家禽2万羽,全体村民实现脱贫。(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原文链接: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2/29/t20160229_91608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