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镌横岭——记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第一书记路辰正

14.12.2016  05:02

(一)青春是什么?是扎根基层。

艰巨的任务压不垮挺起的脊梁,蜿蜒的山路挡不住前行的步伐。

春去秋来,酷暑严寒,扶贫的路上,他义无反顾地跋涉了四年,火热的实践刻下了青春的印迹,艰辛的创造磨砺出人生的精彩。

2015年盛夏,在听到组织委派第一书记任务的一刻,他没有任何犹豫:“行,我去!不脱贫不撤退!

扶贫战线摸爬滚打四年,他知道这样的任务意味着什么,但他愿意到最前沿、最艰苦的战场上拼搏一番,让自己的人生志业在广阔的山岭间日益成长、更加成熟。

8月13日,路辰正准时入村,任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第一书记。

8月14日,他把党组织关系从市委办公厅转到石拐村。

从此,我就是石拐人。

在村民大会上,他把这一句朴素的承诺交给大家。

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他表明心志:“有什么任务,一起扛起;有什么困难,一起面对,只要同心协力,就没有石拐过不去的坎。

一头扎进石拐,几天也难回一次家,他只给妻子撂下一句话:“不趁着年轻做点事,对不起组织的信任,更对不起咱和顺老乡。

(二)青春是什么?是热血沸腾。

守护住每一缕积极生活的曙光,把脱贫的信念植入到群众的心田。

村民再小的事也当成大事办,解其所难,就是给其信心。

路辰正这个编外人口留给石拐村民的印象是:“总是风风火火,说走就走,说办就办。

说他不是石拐人吧,可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哪怕头疼脑热他都放在心上,只要你提出来,从不说个不字。说他是石拐人吧,可根本没有咱这地方人的保守性子,遇到事情,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办了不行。”村支书张利红曾经在外做了几十年生意,返村担任村干部五年,对于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打心眼服气。

入村第七天,在逐户了解情况的过程中,路辰正揽下了替五保户张二蛮要回拖欠工资的“任务”。

5个月、1600元,还被欠着,老人太可怜了。当时路辰正这样想。

好几年前的事儿了,到哪找凭据去?找谁要去?这个干部也真能揽事。当时村里人这样想。

七天后,路辰正把1600元钱交到老人手上。

2015年12月,村民张美玲找到他:“去年植在小腿里的钢板该拆了,可大家都说得上大医院,还要花两万块钱。

放心,交给我办。”路辰正没说二话。两天后,他陪张美玲到了市一院,见了大夫,当天入院。

张美玲记忆犹新:“出院时,清单上的总费用不足一万,按程序报销后,只花了两千多。当时,我也嘀咕过,第一书记还能管这事,实在没法子了,试着问问去吧。

细细碎碎的事情很多,但感情就在这样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中不断建立。

不忙时,路辰正总会端上一大碗面,蹲在戏台下与大家边吃边拉家常,谁家的牛又下犊子了,谁家街门盖得阔气,谁想出去找个临时活干、能干点什么……

留饭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推不过了,他就应邀而去,临走时留下差不多十倍于规定饭钱的“心意”,或是一袋面,或是一桶油,或是一瓶酒。

放下了架子,便立起了公信。“有事找小路”,成为村民们之间的默契。

(三)青春是什么?是勇锐执着。

交织的问题面前挺立着坚定的意志、激荡着赤热的情怀。

石拐作为革命老区,留下彪炳史册的红色记忆。如今,庄严的石拐会议纪念园矗立于村东,重现着当年英雄的历史,承载着石拐人的骄傲。

但是,纪念园也牵连着一部分石拐人的心思。

今年1月,路辰正在与村民的来往中隐约摸到了一条线索:“近百个村民筹谋着要去堵省道,想以此讨回被拖欠的征地补偿款。

找村干部打听,村支书张利红正急得原地打转:“建纪念园时占的地,一直没有补偿到位,大家想要回钱过年用,再拖不下去了。

事关村民切身利益,事关稳定大局,路辰正想了一个晚上,安抚只能稳住一时,问题不解决,这些人的心安不下来。

第二天,他召集起涉及此事的全部83名村民,立下“军令状”:三个月拿不回补偿款,卷铺盖走人。

会议一散,他带着村里的相关材料直奔和顺县城。

找财政部门,说事情的手续不齐全;找建设部门,说当时没有具体参与;找牵头单位老促会,说工程的事已经移交;找承建部门,说不参与征地……

七年前的事情,相关材料已经转了几转,办事人员也多有变动,路辰正理解各部门的难处。

找县领导,找当年与此事有关的人,托人情、走关系,他把自己在和顺老家积攒的人脉充分调动起来,终于在和顺县第一建筑公司打开突破口。

对方承诺,先垫支征地补偿款。

19天后,路辰正把120万元的补偿款带回村里。

征地补偿,拆迁补偿,难则难矣,但不失公心地认真去办,总能办成。”事后,他向村里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交代。

村幼儿园用地征拆是路辰正主动捧起的第二个“烫手山芋”。

三年前已经立项,因为没有征地拆迁款,石拐村幼儿园就在图纸上停滞了三年。

按有关规定计算,拆迁费用大数需30万元。村集体根本无能为力,镇里也解决不了。

背着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无奈之下,路辰正敲开和顺县县长马海军办公室的门,希望能帮助解决20万元。

项目图纸、征拆方案和石拐要建起这所幼儿园的决心,同时摆到了县长案头。

三次出入,马海军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在县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批出35万元,明确要为老区人民建一所漂亮的幼儿园。

今年9月1日,两层共计400平方米的幼儿园正式竣工,如愿建在村中心。

喜庆的鞭炮声响彻全村。

学龄前的孩子有了收领,家里的婆姨就能下地干活了”,说起幼儿园的事,村里人都竖大拇指。

如今,不仅石拐,远近5个村的30个孩子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四)青春是什么?是无悔付出。

遇见了,就得站稳。选择了,就要担起。

曾经,太行山深处一排排白色的菇棚就是山里人致富的无限希望。

2015年,双孢菇价格出现下滑,品质出现串种。村民们焦虑万分之际,正是路辰正入村之时。

当年是干部、党员领着干,如今干部、党员怎能缺了位?

入村以后,路辰正立下了“强党建、拔穷根”的志向,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亮身份、亮承诺、亮作风;服务群众、服务产业、服务民生为主题的“三亮三服务”活动。

首当其冲,破解产业发展的难题。

双孢菇为鲜菇销售,对于销售时限和存放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长期被福建、河南等地收购商掌握的销售渠道让这项产业的效益打了折扣。与此同时,村里还有一大部分人仍然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玉米,脱贫任重道远。

两大难题面前,路辰正再一次选择了面对。

一手稳定双孢菇生产,打开当地生鲜销售链条;一手推进大田调产,提高土地收益。

效益高、好存放、技术难度不高的黑木耳进入石拐视野。村里议定,党员干部要带头干,带领干。

没路子怎么办?

路辰正通过农业部门联系到大同市新荣区科蕾木耳种植基地,又通过对方的介绍,联系到与石拐气候条件更相似的长治沁县融秀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元旦一过,便和十余名干部、“能人”踏上取经路。

没技术怎么办?

路辰正再赴长治,找到融秀合作社负责人张秀云,半劝半求,磨缠两天,对方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免费传授。

门路打开了,技术问题解决了,到了5月份开春时,钱的问题却拦住了大家。

1支菌棒两块五,一亩地摆放一万支,投资就是两万五,这与种玉米的投入比,多了几十倍,大家手抖心颤啊。”妇女主任郑玉芳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体会颇深。

一户户地做工作,一遍遍地算效益,村民们仍下不了决心。眼看农时要过,路辰正急得满嘴起泡。

不就是怕赔吗?这副担子我来挑。

扑回家中取出六万块钱,路辰正转手交给了领头试种的张利红、王富珍、郑玉芳手中。“赔了算我的,赚了,利润全是你们的!

白天顶着太阳与大家一起整地、摆菌棒,晚上点着灯算账,路辰正完全忽略了家里的事。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他并不富裕,刚刚在单位报上团购房,六万块钱本来是用于交订金的。

对于仓促被“挪用”的钱,妻子李雅娟无奈地说:“村里的事他看得比啥都大。”没办法,也就只好自己一个人东奔西走找亲戚朋友凑齐了订金。

两个月后,三亩木耳试种成功。目前已全部收回成本,并不断见到效益,三户农民预计人均增收4000元。

最近,又有8户村民找到路辰正,希望再发展12亩木耳。

石拐趟开了大田调产的致富路。

(五)青春是什么?是充满激情的诗。

不负青春,方不负梦想。

路辰正又奔波在了去往北京的路上,他牵挂着另一件大事,石拐籍人士张春生有意引资在石拐后山开发文化园区。这事办成,石拐人离好日子就又近了一大步。(记者 田文杰)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