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及对策

30.12.2014  12:10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受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诸多困难中的一个瓶颈。为深入了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近期,我们对蒲县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  该县中小企业概况及融资特点


  (一)基本情况


    蒲县位于临汾市西北,是临汾典型的资源大县。据  统计,该县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318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规模以下792户,个体工商户共有2278户。主要分布在:工业、贸易、物流、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等行业。中小企业实现利税约占全县的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该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二)该县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据调查,中小企业在该县企业中占的比例大,融资难问题在该县企业中普遍存在,而中小企业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该县中小企业信贷现状的特点:


  一是银行有钱惜贷与中小企业缺钱难贷同时并存。据统计,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亿元,贷款余额30亿元,其中:采矿业(主要是煤炭业)为152775万元,占到全辖贷款的49.94%,约为全辖信贷资金的二分之一(潞安集团占用68550万元,兰花集团占用20000万元,宏源集团占用58000万元);制造业为10655万元,占全辖贷款的3.48%;批发零售业为13384万元,占到全辖贷款的4.37%;交通运输业为3100万元,占比1.01%;农林牧渔业为1515万元,占比0.49%;居民个人贷款为67357万元,占比22%。存贷差额高达30亿元,但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二是中小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而申请不到贷款,企业条件不具备普遍存在。该县企业中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这部分企业风险高、效益不稳,企业现有信用、抵押、担保等条件不具备,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大多“不愿贷”、“不能贷”、“不敢贷”。


  三是正规金融信贷与民间高息借贷同时并存。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因贷款困难,转而依靠民间融资。民间信贷尽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但高额的利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有资金无市场,企业“入场”条件难达标


  银行要发展离不开信贷业务,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来看,信贷业务是其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支持地方经济的必要条件。但从该县情况来看,县域经济的主体仍然是煤炭业,农业调产项目较少,加工制造业发展不畅,市场信息闭塞,人员经营观念不开放,形成县域经济发展难以从“一煤独大”的传统模式中跳出来。而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大型煤炭业的支持较大。对小微企业贷款,从行业准入、信用、财务、管理、抵押物等方面要求相当严格。而县域小微企业不是无土地手续,就是无环评手续,再加之受产品规模、产品市场、产品效益方面的影响,小微企业达到准入贷款条件十分困难,从而造成银行有钱放不出,中小企业缺钱无处贷。


  (二)严格的贷款问责制,抑制了信贷投放


  从国有商业银行近年发展来看,其全国一盘棋经营模式可以说将风险控制到相当低的比例,但另一方面,管理过多、过严、过死,制约了县域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投放热情。对每笔贷款十分慎重,宁可不放贷,也不愿受到贷款风险的责任追究,造成银行业出现“恐贷”、“惜贷”现象。一味按照上级行的条条框框办事,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平台搭建欠缺,影响了银行放贷热情


  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政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金融业的发展,也需政府搭建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如建设银行结合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实际,推出“助保贷”信贷产品,要求当年支持小微企业贷款额度财政出资10%,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出资5%,建立资金池,通过互保方式,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但由于该县平台未能搭建,形成“互保贷”业务难开展。


  (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制约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渠道


  辖内部分企业、个人信用缺失局面形成当今授信的困难。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后,社会民众对个人征信的认识度空前提高。但是多年形成的历史欠账使不少人形成“信用污点”,如:信用卡透支未及时归还,贷款欠息、贷款逾期等个人或企业法人的信用记录,加之有些企业的不良记录,影响企业和个人申请贷款的前提条件,阻塞申请人获取贷款途径。


  三、破解县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措施与建议


  (一)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努力打造有利于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社会环境


  1.制定有利于县域企业信贷的激励政策。针对商业银行给县域企业放贷面临的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办法,处理好银行市场化经营与政府政策扶持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台有利于扩大县域企业信贷的扶持政策,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支持。


  2.大胆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通过建立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健全县域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的试行和推进。


  3.建立和完善征信体系。政府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组织相关部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机制,扩大征信体系的覆盖面和信用信息的采集面,尽可能详细地提供企业基本信息和情况,方便金融机构查询,提高市场透明度。


  4.帮助县域企业完善融资抵押条件。政府部门要敢于大胆创新,如工商部门可推出股权质押办法,房管部门可创新在建工程作抵押办法。另一方面,要规范贷款抵(质)押物的评估、登记程序,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以减少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二)从企业角度看:规范内部管理,增强信用意识


  1.提升发展质量。县域中小企业必须以良好的经营业绩获取银行机构的青睐,获得信贷的支持。要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防止进入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等限制性行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建立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水平。


  2.增强信用观念。县域中小企业必须增强信用观念,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恪守信用,坚持有借有还,按期还本付息,夯实与银行长期合作的基础。


  3.规范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难以判断企业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是银行对县域企业“畏贷”、“惜贷”的重要原因。为此,县域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报表的真实和合法性,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银行机构对县域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三)从银行业角度看: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更应注重理念创新与责任担当


  1.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改进县域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县域企业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将大力发展县域企业信贷业务作为自身信贷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


  2.用足政策,扩大贷款规模。各金融机构要用足国家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确保做到“两个不低于”目标,对县域企业的贷款增幅不低于本机构全部贷款的平均增长幅度,增量不低于上年水平。


  3.积极创新,满足县域企业融资需求。加快信贷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为中小企业开发从资金融通、风险规避到财务管理、资产保值增值等一揽子金融产品。要加快抵押方式的创新,适当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林权、应收账款等抵押产品,为县域企业扩大抵押贷款提供方便。
  

  4.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扩大客户群体。针对县域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要量身定做县域企业信贷管理制度,优化信贷业务运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贷款“一站式”优质高效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