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模式”探索解决文化金融对接难题

01.06.2016  10:04


  为营造有利于小微文化企业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破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2013年11月,南京成立了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南京模式”。成立以来,中心着力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融通和互动,积极建立多元化、多级次的中介服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落实普惠金融,满足不同文化企业特别是广大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创新驱动  建设综合服务平台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文化金融工作探索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创新服务方式,完善综合功能,为文化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贴心服务。

  针对融资信息搜集难,组建南京文创企业资源库。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大力整合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内文化产业各重点门类,特别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优质文化企业资料,逐步形成了南京市文创企业资源库。

  针对操作路径不通畅,致力打通金融服务全流程。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沙龙等方式,让文化企业全面了解、掌握融资操作流程。文化企业出现融资需求后,可以填写融资申请表,中心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向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基金公司等进行推荐,并跟踪结果,及时跟进提供后续服务,初步实现了文化企业“金融服务一站通”。

  针对信用体系不健全,探索创新各种组合增信手段。小微文化企业大多是轻资产,利用版权等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抵押,这也是制约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的关键问题所在。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依托市文化企业资源库、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等,充分发挥汇聚银行、小贷公司、风投基金、保险和担保公司等的复合金融优势,依托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机构开展版权登记和评估,探索建立价值评估体系。同时,联合北京金电联行公司,运用大数据,在全国率先开发服务于小微文化企业的客观信用服务体系。

  针对企业家金融素养较弱,强化全面培训和对接。不少文化企业家对金融知识比较陌生,这直接影响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质量。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深入南京各区先后举办对接会、讲座和培训活动,受到广大文化企业家的欢迎。

  整合资源  推动专业化金融服务

  文化金融与其他金融领域相比,既具有一些共性,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针对文化企业特点,量身定制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多渠道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招标遴选授牌首批“文化银行”。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南京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4家银行为南京第一批“文化银行”,由南京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予以授牌命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如南京银行推出“鑫动文化”品牌产品,包括演艺贷、出版贷等八大系列产品,单独设立文化贷款专营机构,实行“全行营销,归口审批”,将文化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从2.2%提高到5%。

  加强与其他专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在做好与文化银行合作的同时,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还积极发挥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与文化小额贷款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权交易所、担保和保险机构的合作,探索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之路。

  突出重点  优先服务小微文化企业

  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特点,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以组织推动“梧桐计划”和发行金融服务券为重点,优先做好小微文化企业融资服务。

  推动实施“梧桐计划”。该计划的征信服务不依赖传统财务数据,而是动态地利用海量企业客观数据和政务平台记录,依靠计算机算出企业信用指数。目前已完成交易型文化企业的征信模型建设,经过论证,试点的文化企业与银行授权额度匹配一致,无抵押有信用的小微文化企业有望获得融资支持。

  发行小微文化金融服务券。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发放第一期南京市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券(简称“小微券”),创新文化金融形式手段,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实现了产业引导、财政支持、金融放大的效果。小微券有两大功能:贷款贴息功能和辅助功能。贴息功能指企业在小微券标示的有效期和当期发放额度内,取得文化银行或文化小贷公司贷款,经审核确认后,一次性享受一定数额贴息补助。辅助功能包括:金融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可以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优先享受“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培训、活动等服务。(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  文)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