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会收药企数亿元“赞助”合适吗?
审计结果显示的巨额不当牟利,与中华医学会所标榜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大相异趣
杨耕身
日前,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十二届人大第九次会议上披露,中华医学会在2012年至2013年召开的160个学术会议中,用广告展位、医生通讯录和注册信息等作为回报,以20万元至100万元价格公开标注不同等级的赞助商资格,共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未经批准违规收取资格考试复训费1965.04万元,将618个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收入1.14亿元存放账外。
中华医学会官网显示,该会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中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很显然,审计结果显示的巨额不当牟利,与中华医学会所标榜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大相异趣。
细看审计报告对中华医学会不当牟利情节的披露,最让人吃惊的是“拿医生通讯录牟利,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有分析认为,中华医学会只需通过1场学术会议,就可以掌握大量与会人员的注册信息、联系方式,这些信息是一些医药企业迫切需要的——比如,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媒体报道,该公司曾通过医药代表联系医生,通过行贿医生,售卖医药产品。我们想知道的是,对于现行医疗体制中饱受诟病的以药养医以及“医药代表”现象,中华医学会到底出多大的力,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不能不提到,在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门事件中,中华医学会影影绰绰的身影。去年7月,公安部发布消息称,葛兰素史克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等大肆行贿。《经济参考报》记者随后发现,在葛兰素史克公司赞助的诸多合作项目中,中华医学会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葛兰素史克资助中华医学会诊断软件开发,赞助中华医学会“科普西部行”项目;多年独家赞助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等。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也发现,葛兰素史克与中国肝炎基金会、中华医学会等机构有学术合作。今年5月,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案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随后披露的案情中,媒体并未明确涉及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不当牟利已是事实,其作为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门事件后不光彩的推手角色也不难发现。正如涉案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高管所坦承的,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无论是对中国的广大患者、政府还是国内药企,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由此而言,中华医学会在当前混乱的医药市场、看病贵以及医疗商业贿赂中,起到了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华医学会不当牟利的原因,正是审计署所指出的“依托行政资源”,这是明令禁止的做法,那么其违反社会组织管理相关条例的情形为何未被追查,而在葛兰素史克案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中,它总能全身而退又何以成为可能?
审计报告的批评,自然不能代替依照法律的查处。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对一些“官办”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全国牙防组”事件,曾一度唤起了人们对于一些官办社会组织的警惕,但中华医学会“挂着非营利的牌,敛着药企赞助的财”现象表明,对于这类社会组织的监管机制,仍存在某种程度的缺位。
其实,不光是中华医学会,此次审计报告显示,至2013年底,卫生计生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3个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均存在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的情况。这些行为中有多少猫腻,也值得深究。
责任编辑: 包瓴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