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楫中流 迎难勇进 两会时间看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棋”

01.03.2015  16:37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记者霍小光 华春雨 余晓洁)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在开局之年向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进入关键之年,深改“棋局”需要更好谋势、更稳落子,方能乘破竹之势,执楫奋进、克难前行。全国两会开幕在即,形成国家意志、汇聚智慧信心的舞台上,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成为主旋律。

   关键之年:气可鼓而不可泄

  春节前,地方两会陆续举行。有研究机构发现,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深化改革”均是主题词。

  过去一年,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勃发的改革大潮涌起,壮丽的改革画卷展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国家和社会面貌带来显著变化。

  从“开局之年”进入“关键之年”,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势不可挡。

  “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全社会共同的心声。

  行政审批、国资国企、预算管理、金融改革……各地两会上,改革清单竞相亮相。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起跑线上看公平”,“加快医改,医患关系要抓源头”,“加快出租车行业改革”,“让冤假错案更少”……地方政府网站的留言,折射出公众对改革继续推进的期盼。

  “要用改革为一切创新开路、清障、除弊。”辽宁省省长李希这样表达推进改革的决心。

  从“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还意味着改革难度进一步增加。

  攻坚难题触及症结核心,有待全面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和既得利益阻碍愈发凸显,需要破障闯关。

  面对待解难题,推诿应付、等待观望的心态和现象仍然存在,“上下热中间冷”的“中梗阻”现象,还在一些地方影响改革成效落地。

  气可鼓不可泄,力须聚不能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2015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既要在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又关系到“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对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跳出短期看中期,跳出速度看结果,跳出政策看体制。迟福林表示,从2015年到2020年的6年里,中国需要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的大趋势,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一些结构性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相对稳定,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增长。

  顺改革大潮,乘破竹之势。

  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进一步树立问题意识、攻坚意识,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既是责任,更是大势。

   关键之年:把硬骨头啃下来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中央对今年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都是“硬骨头”。开局之后、关键之年,推动改革再向前,势必要往深水区再进一步。

  元旦刚过,2015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开年的“当头炮”再次指向审批,提出在前一阶段解决“审批多”问题的基础上,把焦点对准“审批难”,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推动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

  地方两会上,多地政府亮出“权力瘦身”成果,赢来“点赞”。与此同时,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当前地方政府简政放权中,玩“数字游戏”、放权“躲猫猫”,将权力转移给“红顶中介”和“二政府”,以及一放了之弱化监管等问题,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国企改革也是各地两会在改革清单中提及较多的领域,足见这块“骨头”的“坚硬”程度。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审议上,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表示,国企改革首先要对国资委这个监管部门进行改革,通过发挥国资流动平台的功能,完善“国资委负责资本监管、平台公司负责资本运作、企业集团负责日常经营”的工作格局。

  财税、医疗、土地、环境、户籍、扶贫开发等方面改革,也是各方关注焦点、各地工作重点,将在推动转型升级,激发活力动力中扮演重要角色。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提升改革质量的难点。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经济改革由单项和局部突破转向全方位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改革内涵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国内改革拓展到参与和应对全球化及全球治理,这是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体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啃骨头的勇气和毅力,更期待看到各个领域健康生态的建立,这其中包括清朗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文化生态。”四川省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健说。

  关键之年推进改革,更需要在系统设计中驾驭和把舵改革方向与主线,在整体思考中把握改革的重点和突破点,在协同推进中掌控改革时序和节奏,使各环节、各领域改革形成合力并良性互动。

   关键之年:让改革“落地有声

  改革顶层设计重要,落地有声更重要。

  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同陕甘宁部分市县委书记座谈,他强调,市县一级领导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这是总书记给我们提出的重要课题。”延安市宝塔区委书记严汉平说,落实改革举措就是要落在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行动上。

  切中肯綮方能游刃有余,水深流急更需行稳致远。

  让改革更具穿透力,必须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起来,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为改革创造环境、增添动力。

  ——用法治引领和推动改革。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要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即将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权力利益分配与平衡的过程,作为规范国家整个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立法法的修改必将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认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立法,极易造成强调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现象,不可避免存在部门利益保护倾向。

  进一步明确和保障立法工作中人大的主导地位,不仅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可以有效扭转“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倾向,为改革“突围”创造条件。

  ——以督察促进改革落实。

  过去一年,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中办、国办联合派出8个督察组赴16个省区市,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督察;中国政府网还推出关于政策落实的网上调查,公开征询公众对重大改革的评价。今年的首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则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督察工作。

  各级加大力度,督促改革措施落实,无疑有助于打通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在攻坚阶段让群众参与评价改革成效,也能用民意倒逼改革举措的落地。

  ——以不断提高的改革质量释放发展动力。

  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一些改革措施看起来很好,但由于配套没跟上、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响了改革效果。

  在户籍改革中,有的地方进城落户条件非常宽松,但因户口涉及的计生、就业、医疗等待遇得不到及时落实,直接导致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意愿不强。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表示,要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跟踪研判,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只有改革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才能更好调动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将改革共识化为强大正能量。

  推进改革需要勇于担当。必须看到,一些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存在观望心态,也出现一些“为官不为”的情况。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一轮深化改革存在很大难度,在于普遍受益式的改革已经过去,继续深化改革会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损,这也是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重要原因。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这是对领导干部能力与责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大考”,要让更多人成为改革的弄潮儿,使改革正能量越聚越强。

  关键之年的“关键棋”,正召唤每一个人强化责任担当,勇做“关键先生”,把中央对改革的要求部署落实到位,不让改革举措“”在路上,不让改革红利“”在途中,用行动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异答卷。

责任编辑: 张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