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省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绩效理念。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资金不仅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要有效地用之于民。我们不仅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还要让人民知道政府花钱的效益;不仅要让人民知道花钱的效益,还要让人民满意政府花钱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绩效理念,达到我们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群众路线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是顺应社会各界、公众强烈呼声的必然趋势,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有效手段。要把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要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文件、理论研讨、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尽快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建立健全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制度法规建设,做到制度先行,以制度管绩效。一是研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中介、专家、数据库和档案等管理办法。完善资产配置标准、部门项目支出标准等体系建设。二是制订完善操作细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订相对规范统一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作用,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分级分类、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及业务规范。三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夯实管理基础,为管理提供组织和信息技术支撑。
三、完善体制机制,细化管理流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一是要加强绩效目标设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审核、批复机制。部门申报预算原则上都要填报绩效目标,用明确、清晰、可衡量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体现项目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出和结果,制定切实可操作的绩效实施计划。财政部门要加强绩效目标审核,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预算管理的下一步流程。二是要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绩效目标出现偏差的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预期无绩效的项目要取消,预期不能完成目标的项目要调减预算。三是要加强支出绩效评价及管理,项目完成后,预算部门或单位要把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进行绩效自评价,并要编写绩效评价报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以部门为主体进行绩效评价的项目,财政部门还应有重点地进行再评价。四是评价结果应用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抓好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要逐步建立绩效报告机制、反馈整改机制和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机制。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单位,对评价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整改,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相应调减预算。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结合机制,绩效评价结果不好的,原则上不予安排或调减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好的,优先安排。五是要提高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财政部已连续两年对全国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2012 年我省评价结果在全国相对靠后,要采取积极措施,对排名靠前的县要通报表扬并予以激励政策,对排名靠后的县要通报批评,并约谈相关责任人。
四、扩大评价范围,提高评价质量。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一要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省级所有预算部门都要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且在项目数量、评价资金总量上要逐年增加。市、县级财政要将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突破口,真正实现绩效评价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二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项目。要对评价项目进行认真筛选,重点评价重大或重点民生项目,包括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项目,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项目,与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的项目。三要创新评价模式。要逐步开展对基本支出和部门经费支出整体进行绩效评价,逐步开展财政制度评价以及财政支出结构评价,进一步加大上级对下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数量。四要推进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公信度,要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五要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益,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的监督和指导,对虚假报告要有惩罚措施,杜绝只反映成绩而不提任何问题的报告。绩效评价工作本身更要讲效益,要合理确定绩效评价费用,严格费用支出,聘请第三方信息要公开,包括支付的费用,谨防暗箱操作。预算部门和单位不得聘请第三方进行自评。
五、拓展结果应用,增强绩效约束。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工作的进程和方向。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结果应用,促进部门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要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及其部门履责目标实现情况的重要反映,引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部门和单位,作为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结合,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预算安排要倾斜,多安排项目和预算资金予以支持;绩效评价发现问题、未达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部门,安排预算时要减少资金额度和项目数量,并予以通报批评。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当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项目预算。要逐步建立绩效问责制度,充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