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挖穷根 移民搬迁谱新篇

05.01.2015  13:11

      和顺县地处太行之巅,扼晋冀要冲,镇东藩门户,四周环山,县界天成,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域横75公里,纵30公里,面积225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现辖10个乡镇,294个行政村,71个自然村,13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1.05万人,耕地面积32万亩。2012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比上年增长14.8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64.68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递增21.8%。“基础条件差,县穷民不富”仍是目前我县的基本县情。为了彻底改变山庄窝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破解脱贫解困难题,我们紧紧抓住全省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战略的大好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有效地开展了移民搬迁工作。2012年和顺县计划搬迁269户1000余口人,涉及5个乡镇9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达2000万元,其中省级扶贫资金500万元,自筹资金1500万元,到目前,9个村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由于扶贫移民工程为跨年度工程,预计该项目在2013年底将全部完成入住。经过多年的实施,累计完成易地移民搬迁2408户,8837人,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12%,而且打造新建了一批旺盛、西沟、广务、井义沟、上松河、峦思、长沟等移民新村13个、小村并大村34个、分散移民28个,易地移民搬迁撤销贫困自然村31个,其中90%的自然村实现了彻底搬迁,走出了一条满足群众意愿、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总的特点:群众自愿是前提,强化领导是根本,科学规划是基础,分类实施是关键,加大投入是保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强认识,科学发展强领导
        和顺县山多沟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群众居住分散,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庄窝铺群众,长期受困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电力、水利条件差,生产条件落后,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妻难等长期困扰山区群众。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移民搬迁工作,把易地移民搬迁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始终把易地移民搬迁工作纳入全县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做到与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同部署、同安排、用检查、同考核、同奖励,建立起完善的领导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县、乡、村、户四级团结协作,分工负责,为整村搬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项目保障、资金保障。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易地搬迁与科学管理结合。第一,制定了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第二,做到了“三公开”。即补助标准和补助到户资金公开;各项优惠政策和移民方式公开;移民新村建设补助到户资金公开。第三,坚持移民标准。严格资格审查,对移民对象实行乡村公示,乡镇审查,县移民扶贫办审查备案的操作程序,全部建档立卡,确保对象真实准确。第四,严格兑现移民建房补助。做到省下拨的移民扶贫资金和市、县配套资金,统一划入县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由县移民扶贫小组审批,县财政、审计监督资金使用,移民补助除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余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补助到移民搬迁户手中。第五,为确保移民建房质量,乡镇移民点选派能人代表监督移民建房质量,监督配套资金的管理使用,让移民户的新房建的安心、住的放心。
      二是易地移民搬迁与产业相结合。把村民搬出贫困落后地区只是扶贫的第一步,要让村民真正实现脱贫,关键要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峦思、长沟两村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新村选址距新大地煤业集团、北关煤矿距离较近,所以移民新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能较近就业。义兴镇党委、政府还针对迁出人口比较集中,一些劳力就业难等特点,投资1000万元在九京村建起了50个蔬菜大棚,从而解决了一些妇女、老人的就业问题。
      三是易地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针对目前易地搬迁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如长沟、峦思两村有相当部分农民靠外出务工已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和自我发展、自我致富的能力,绝大部分群众都愿迁往相对集中的城镇附近。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将得到极大地改善,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也将得到优先发展,扶贫搬迁依托城镇化发展,不需投入很多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使扶贫搬迁农民同步进入高品质生活。
      四是易地搬迁与旧村开发相结合。近年来,和顺县一些山庄窝铺,偏远落后村庄已基本进行了移民搬迁,但有些村搬的还不彻底,仍留有部分老人居住,对比搬迁出去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些村民迫切希望国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于是他们对以前进行过移民的义兴镇棋盘垴村、阳光占乡的白渔沟村未享受过国家补贴的村民进行彻底搬迁,使原来的旧村、宅基地、土地、林地可以再开发、利用,棋盘垴村准备在两年之内把旧村的宅基地弃耕地全部变为耕地,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土地,白渔沟村将把旧村租借给养殖大户,封闭养殖,搬迁群众从旧村开发中获取收益。
      二、尊重民意抓规划,分类实施保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政府补助为指导的项目。群众自愿是前提,政府引导是手段,科学规划是关键,整村搬迁是目标。我们提出了移民群众“无分类”即经济条件好、较好、一般、差和特困、五保、残疾五个类别;安置方式“五个一”即一部分进县城、一部分进集镇、一部分进集中安置点、一部分分散安置、一部分投亲靠友购闲置房;施工建设“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科学发展“四个结合”即坚持把易地移民搬迁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开发旧村相结合、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为了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和顺县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补助”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了由群众自主选择搬迁地点、自主确定搬迁方式、自主选择建房类型与建房标准,充分调动移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基本做到了“一村一规划,一户以选择”,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实施,整村搬迁。在安置类型上:对于经济条件好,有一定经营能力的户鼓励务工经商进城安置;对一些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但仍然离不开经营土地的户,到集镇或中心村安置;对一些经济条件差,收入比较低的户实行小村并大村,统一规划、分类实施,量力而行、自主选择。对于一些经济十分困难的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县政府整合资源,加大补助,采取五保户到敬老院集中安置,购买集体闲置房,以及在移民新村建设特困安置房等办法安置。比如对经济实力强的农户可以盖3-5间;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先盖1间,逐步完善;对经济条件差,没有自筹能力的残疾人和五保户,实行集中建房,集中入住。从而确保了所有移民对象都能搬出来,有房住。全县八个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260人。整合城建部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为323个移民困难户加大投入补助,帮助建起了新房。
      三、强力整合多投入,齐心协力变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靠扶贫部门的投入很难满足移民群众各种公共设施投入需要,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投入,形成合力。
按照“渠道不乱、功能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方针,将各部门资金集中使用,推动移民村实现水、电、路、校、卫、医、产业培育的全面配套,先后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3亿元,硬化移民村通村主道130公里,开通新修柏油路128公里,硬化移民群众巷道400公里,新建党员活动室85个并配备了远程教育网络,使移民新村基础实施完善,主导产业形成,增收幅度提高,脱贫致富步伐加快。
      四、强化实施攻难点,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移民搬迁是一项艰巨的综合工程,对和顺这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国定贫困县,为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生活好,我们着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资金难题。在大力争取上级扶贫移民建设项目资金、加大县财政局投入的同时,整合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等部门的农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同时,采取征集部门扶贫资金、社会力量筹资、移民搬迁贷款、农民建房贷款等一系列办法,千方百计落实移民项目资金。近几年来财政累计投入移民资金1.2亿元,各部门先后帮扶2060万元,政府为农民搬迁贷款贴息300多万元。二是就业难题。我们实行人员移动,地权、林权不动的原则,认真落实农民的耕地、林木等补贴资金的同时,给移民群众充分的自主转让和经营权利,保障农民的基本就业。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鼓励和支持移民群众从事建筑、运输、餐饮服务、手工制作等工作。同时,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构建企业优先招聘移民群众服务平台,帮助移民群众到企业工作。去年我县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990人,劳务输出480人,安置移民群众到企业务工1430人,户均收入2万元。三是生活难题。在加强县城和中心移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行贫困移民群众享受户籍、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科技培训“八优先”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移民群众上学、就医、吃水、出行等生活困难。
      国布惠政化春雨,民承泽露皆东风。我县移民搬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我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我们工作仍有很大的差距,仍需不断努力。我们将以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团结拼搏,与时俱进,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生态优美的新和顺而奋斗!

责任编辑:周希泉    审核:    审定:李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