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抄袭风”毁了微信平台
原标题:别让“抄袭风”毁了微信平台
保护知识产权、呵护原创活力,是在“野蛮生长”之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罗辑思维》因“盗版”原创者王路的稿件而道歉;《中国企业家》杂志因未按规定使用“财新”的稿件而道歉……“1人原创,99人抄袭”,近日,微信公众号的抄袭现象,在舆论场掀起一股讨论热潮。
合法转载可以扩大原创者的知名度,积累公众号的粉丝量,本是一件共赢的好事。但前提是要有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转载时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名字,正是行业自律的基本体现。可一旦遭遇现实利益的诱惑,不少人就容易穿越底线,以转载之名,行抄袭之实。
比如,同名同头像地冒充热门公众账号,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袭原作者文章;山寨微信公众号“大V”,故意在介绍中使用“认证资料”等字眼……制作手法虽然“简单粗暴”,传播效果却是立竿见影。原创者费尽心血构思、创作、修改后的劳动成果,竟成了他人的“涨粉利器”,当“劣币驱逐良币”成为一种常态,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在微信上坚持原创?
“原创得不到保护,可怜的创造力正在不断被削弱,每天朋友圈里转的原创优质内容的比例正在快速减少。”一位原创作者的慨叹,道出了抄袭成风的危害所在。然而,与抄袭成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恰是维权之路的艰难。向微信平台投诉举报,删除的速度完全跟不上抄袭文章上涨的节奏;选择走法律程序,举证难、处理慢、费用高、惩罚轻,这“四座大山”足以让诉诸法律“成为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于是,“三两白酒,二百稿费,一声道歉”,这种“江湖化”的调解方式,竟成为聊胜于无的安慰。维权的现状,可谓惨淡。
正如论者指出的那样,“微信公众号野蛮生长的时期不可能长久,严格规范的时刻肯定会到来。”可以说,保护知识产权、呵护原创活力,对于坐拥数亿用户的微信而言,既是应尽的责任,也是在“野蛮生长”之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此,腾讯已经开始履行其“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最近上线的原创保护内测,意在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平台的自净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在乌镇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也明确指出“互联网不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外之地’”。可以预见,无论是网络公司的技术努力,还是国家法律的制度发力,都为进一步净化微信阅读空间提供了保障。
对于每一个喜欢逛朋友圈、看公众号的网民而言,抄袭之风如果愈演愈烈,自己的阅读质量也将随之降低。因此,在保护原创的过程中,每一位微信用户的积极行动,同样不可或缺。人们应该会记得,在微博兴盛的2012年,抄袭就与造谣传谣、网络暴力并列跻身“微博三大害”。而在微信方兴未艾的今天,抄袭之害,并未因为新的平台出现而消失。期待政府、网络公司与公众共同努力,形成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合力,营造一个没有“雾霾”“天蓝气爽”的网络环境。
原文链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2/03/nw.D110000renmrb_20150203_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