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助力 最快5分钟可收到撤离信息
地处黄土高原,我省是华北地区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省份。省国土资源厅数据显示:我省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约占全境的90%,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0084处,其中吕梁、临汾两市最为严重,共有隐患点4205处。 2013年,我省共发生规模以上地质灾害32起,造成27人死亡。 2014年,我省发生地质灾害15起,死亡14人。 一起起事故的发生,警醒着一个煤炭大省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近两年,省委、省政府未雨绸缪,变被动救灾到主动治理,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体系建设上,变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 9月23日,忻州市举行的一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演练,因为有了物联网技术、无人机航拍的参与,让整个事故处置高效快捷。在演练中,60公里外的地质灾害现场航拍实时情况,在忻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上一览无余。全省其余10市前来观摩的人员纷纷表示,山西地质灾害防治“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为生活在隐患点的百姓又多加了一把“安全锁”。 险情发生无人机航拍传回实时数据 9月23日10时,一场市、县、乡、村共500余人参与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在忻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正式开始。 本次演练模拟:9月21日、22日,忻州市出现了连续性强降水,其中静乐县鹅城镇最大降水量达到112毫米。忻州市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发现,鹅城镇北门村的山体滑坡有进一步滑动的迹象,预测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为中型,忻州市政府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第一时间进行决策部署,展开行动。“武市长,刚接到静乐县报告,静乐县鹅城镇北门村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威胁全村68户和君宇中学师生3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属中型地质灾害险情等级。我局已派专家和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先期处置,我建议立即召开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会商会议。”情况紧急,忻州市国土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险情。“好,你速报省国土厅,并立即通知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到你局应急指挥中心参会。”命令下达后,一场全市接力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20分钟后,所有应急成员单位负责人到场。此时的隐患现场,部分专家技术人员已经到达,载着航拍设备的无人飞机开始在低空盘旋传回实时数据。 大屏幕上,灾害点的影像数据一览无余,滑坡体距离北门村住户最近处仅3m,住户密集,威胁68户居民和君宇中学师生。“总指挥,经专家组进一步实地勘察,发现滑坡体上裂缝不断增多,长度和宽度均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落水坑直径已扩大到1米多,滑坡体体积约13万方,已处在滑动状态,情况十分紧急。”现场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组长郝排山焦急地报告。 坐镇指挥会议室图像遥控一线抢险 此时的忻州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组一方面遥控前方航拍位置,一方面紧急会商抢险救援。 “该险情势态严峻,立即启动市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级响应,请各成员单位按照预案职责规定,分头准备!”现场总指挥下达了命令。 接到应急抢险的命令后,忻州市国土资源局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国土资源局应急小分队和静乐县包片分队的25人集结待命。忻州市气象局启动了《忻州市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应急预案》。忻州市军分区启动了《忻州市地质灾害现场抢险组应急联动方案》,静乐周边的岢岚、五寨、神池、保德人武部集结民兵应急分队400余人,紧急赶往现场。 疏散民众、学生;对隐患点顶部进行卸载土石方处理……一小时后,险情排除,忻州市对外举行了新闻发布:由于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国土资源局等成员单位各尽其责,有效应对,静乐县政府措施得力,处置得当,最终发生在静乐县鹅城镇北门村的地质灾害险情得以及时控制,忻州再次成功避免了一起地质灾害,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演练结束后,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晓立表示,此次演练的最大亮点是,现场传输数据在应急平台上一览无余,让决策者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使得应急救援变得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全省各市探索运用高科技防治地质灾害 “我省是煤炭大省,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之一。全省地处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省国土资源厅工作人员表示,2013年,全省发生的32起规模以上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59.5万元。2014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15起,直接财产损失154.2万元。 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近几年每年年初,省国土资源厅都会同山西省应急办和省交通、水利、气象、地震等部门召开全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议。在汛期前会同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召开降雨预测和汛期工作会议,分析全省降雨发展趋势,预测汛期发生持续降雨的可能性,从而针对性地部署汛期地灾防治工作。 为了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水平,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下属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投资引进了数字航测仪、无人机、无人飞艇、地面激光扫描系统等先进装备,建设了亚洲第一家拓普康移动测量系统示范基地,建成了山西省突发事件地理信息应急服务系统,全国首家“ADS航空摄影示范基地”,形成了从天上到地下,从数据快速获取到加工处理,从软件开发到地理信息综合应用的测绘服务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全省各市也开始进行“运用高科技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探索。从去年开始,忻州市投资建设了“智慧国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采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变化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实现了通过短信、声音等方式自动发布预警,告警信息的功能。“隐患点有物理传感器,指挥平台可以实时接收各种传感信息。隐患加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居住或者活动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忻州百姓,最快5分钟就能收到撤离信息。”演练现场负责无人机指挥的工作人员表示,忻州开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政府以及部门地质灾害防治效率,老百姓如果下载一个公开版的APP,也可以共享忻州地区地质灾害隐患位置及实时监测数据,在隐患发生前,自行撤离。“无人机航拍,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升了效率,坐在指挥大厅仿佛置身于现场,可以实现快速科学决策,这个方法值得大家借鉴。”现场,不少前来观摩演练的地市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地质灾害防治引入高科技手段,将为身处隐患点的百姓,再加一把“安全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