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垒荣的农机情结
从当年的“小冯”变成现在的“老冯”,从一名“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里手”,至今已经将近40载,冯垒荣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执着演绎着不变的农机情。
7月初的一天,晴空万里,烈日炎炎。
这天,记者驱车来到长子县宋村乡东大关村,走进远近闻名的“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倾听“老板”冯垒荣背后的故事。
肤色黝黑、面容憨厚,典型的农家汉子,这是冯垒荣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1976年,冯垒荣所在的村子购买了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当时还是“小冯”的他年轻、机灵,有文化,村里便让他负责拖拉机的驾驶、管理。两年后,村里又买了一台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也交由冯垒荣来管理,负责全村3000多亩耕地作业。从此,这个勤劳的小伙子便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冯垒荣自掏腰包购买了一台拖拉机,凭着自己懂农机、会修理的手艺,成为第一批农机专业户。有了自己的拖拉机后,冯垒荣就在自家的玉米地上开始机械化耕作,周围乡邻见机器耕种又快又好,农忙时纷纷请他来作业。从那时起,冯垒荣就驾驶拖拉机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不但当年就收回了购机成本,还一跃成为富裕户。尝到农机甜头的冯垒荣,在农机圈里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更加激发了冯垒荣开展机耕服务的热情,他又相继购买了旋耕机、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农机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
但是,随着农机大户的增加,各自为政的运营方式带来的维修机具难、运行成本高、业务量冲突等问题不断出现。如何让机耕服务有序高效发展呢?冯垒荣产生了成立合作社的念头。
2008年,他和东河村、西河村、西大关村、董村的四户农机大户联合成立了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家“抱团”闯市场,变“散打游击”为“集团作战”,冯垒荣担任合作社社长。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日子过得才有滋味。”冯垒荣对共同致富的认识很朴实。由于他诚信经营、真诚待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加入到合作社来。
如今,合作社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近40人,拥有各种农机具70余件,资产总额达到200余万元,为周边村庄解放劳动力1000余人。
为了加强合作社的管理,力保大家个个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冯垒荣尽量做到“一视同仁”,根据客户实际要求以及工作量、地形和各人所拥有的农机具等条件调车派工、轮流出工。几年来,合作社每个人的年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
“没加入合作社之前,我单打独斗只能接些散户的活儿,入社后,发现大家一起连片耕作效果很好,分工也公平合理,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合作社社员宋建力说。
得到了社员们的认可和信任,老冯更是干劲十足:“目前我们能接耕、耙、播、收、深松等农事作业,不少乡镇、农业园区纷纷上门请我们去机械作业,现在,合作社作业越来越多,一年四季在农田里都能看到诚信农机手忙碌的身影。”
如今,合作社在壮大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在土地流转上做起了文章。“目前合作社采取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模式流转土地,我们也当起了‘土地保姆’。”冯垒荣说道。
全托管就是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农药、化肥、耕、种、收全程服务;半托管就是农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部分作业环节服务。2012年,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成员辐射的5个村搞了百亩全托管试验田,每亩收费472元,比单项收费作业费减少16%。一年来全托管土地500亩,半托管土地7500亩,使广大村民体会到了“土地托管”带来的好处。大家可以放心外出打工,当上了“甩手掌柜”,同时合作社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仅这一项就实现收入近50万元。
在立足本地发展的同时,跨区作业也成为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新亮点。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老冯就带领社员“南征北战”进行跨区作业。“现在河南许多地方都有我们的业务,特别是林州市。”冯垒荣说,“林州种小麦较多,每年大概干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收小麦,到打秸秆、犁地、旋地,一条龙下来,收入也在五六万元呢。”而且,合作社全程跟踪服务,只要社员有需要,一个电话合作社马上派人处理,真正体现了团队作战的优势。
合作社的诚信经营,老冯的倾心付出,换来了合作社满满的荣誉……
2013年2月,长子县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并多次被省、市农机局评为“农机示范社”。冯垒荣本人,也多次被省、市、县农机局评为“优秀农机示范户”,2008年被山西省农机局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获得山西省农、林、水、气劳动竞赛委员会“五一劳动奖章”。
展望未来,冯垒荣信心满满:“我们要把更加先进的设备、理念引入合作社,引入田间地头,让老百姓用最低的成本赚最大的利润,在农机致富的道路上‘一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