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若干意见
(全文如下)
我省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首胜。今后4年,全省要实现144.2万人脱贫、58个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一些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更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为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集中攻坚深度贫困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我省深度贫困区主要集中在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片区。综合考虑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统筹评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等因素,确定偏关、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石楼、永和、大宁、天镇、广灵10个县为深度贫困县;“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需要整自然村搬迁的3350个村为深度贫困村;因病、残、灾和年龄等因素,家庭主要劳动力失去能力的贫困户为深度贫困群体。这些地方和群众稳定增收难、“三保障”任务重。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超常规举措,集中力量攻坚,是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的内在要求,是先难后易补短板的现实需要,是极为紧迫的政治任务,对于确保脱贫质量成色、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综合施策,精准用力,集中力量解决这些地方和群众脱贫攻坚难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确保2020年与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二、五大项目联动,推进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 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五大项目,新增指标项目资金优先安排、重点倾斜。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120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每亩补助1500元,种苗每亩补助800元,允许先退后调,采取省级筹资的办法提前启动实施。在现有荒山绿化任务基础上,每年再新增造林60万亩,每亩补助800元。森林管护新增岗位全部聘用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覆盖贫困户,每年每亩补助200元,连续补助3年。在偏关、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等地实施天然沙棘林改造50万亩。鼓励支持群众在闲置地发展经济林50万亩。对吕梁、太行“两山”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优先布局、资金重点倾斜。深化造林扶贫合作社机制创新,完善贫困户参与方式、用工酬劳、收益分配、议标办法等机制,切实提升贫困户生态建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六环联动,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 紧扣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环节,细化奖惩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六环联动”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鼓励各县提高整自然村搬迁比例。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双签移民搬迁与旧房拆除协议,建立搬迁人口宅基地腾退拆除奖补机制,将人均1.5万元的土地整治、迁出区生态恢复资金以住房奖补形式拨付到县,对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完成拆除的,按人均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签订复垦协议并自行完成旧宅基地复垦的,人均再奖励5000元。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58个贫困县。探索实施“特色小城镇+扶贫”工程,支持临县碛口镇、宁武东寨镇、天镇新平堡镇等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将危险土窑洞列入危房改造范围,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1.4万元,2017年全部完成10个深度贫困县危房改造任务。
四、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业态,实现贫困村光伏资产收益全覆盖。 以村级电站、联村电站为主要模式,指标应保尽保,项目即申即办、优先并网,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破零”和深度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尽快在10个深度贫困县实现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依托农业、林业、供销、农机等各类合作社,深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股权化改革,探索各具特色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更多贫困村、贫困户获得财产性收入。
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载体,大力发展功能农业(食品),贫困户种植功能农业品种的,每亩新增补贴50元;将中药材纳入补贴范围,每亩补贴200元。对各类扶贫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培训补助等优惠政策。对贫困户推广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予以专项扶持。深化临县、兴县、静乐、天镇4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其他6县尽快成为示范县。支持乐村淘、农芯乐等电商网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依托各具特色的古村古镇、山水资源、红色文化创建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五、实施免费培训计划,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提高劳动技能为重点,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精准培训人均补助3000元,跨省就业给予800元以内的一次性交通补贴,相关补助补贴优先保障10个深度贫困县需求。实施免费定向培训,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打造“天镇保姆”“吕梁护工”“山西面食”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鼓励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中心城市更多承接转移就业任务。设立教育扶贫个人资金账户,优先支持10个深度贫困县,按每生每年1000-3000元的标准,定额资助初中、高中和大专院校在读贫困生。
六、创新健康扶贫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对贫困人口形成医疗保障合力。加快医疗商业保险改革,完善商保公司承办大病保险政策,用医保资金撬动商业保险,提高大病支付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实减轻贫困户医疗负担,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范围。县域内二级及以上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贫困人口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平台结算。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财政部门予以资助。为贫困人口购买医疗补充险和意外伤害险。落实好省政府部署的贫困妇女免费“两癌”检查等6件民生实事。加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动态调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开展特殊群体关爱行动,2017年全省60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向10个深度贫困县倾斜,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实行乡村医生乡村干部健康扶贫“双签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有一名乡村干部签约帮助兑现政策,切实解决群众政策不知情、就医报销难问题。
七、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集中用于贫困村提升工程,优先安排10个深度贫困县。抓重点、扫盲点,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场所建设,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8年底前所有贫困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任务,2019年底前所有贫困村实现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突出抓好安全饮水提升专项行动,解决水质不达标、管网入户改造升级等问题,对贫困户入户工程补助50%,确保贫困群众喝上安全、卫生、方便的饮用水。
八、加大财政金融倾斜支持力度。 每年安排30%中央及省专项扶贫资金,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倾斜支持力度。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向10个深度贫困县切块下达的资金,年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省级设立扶贫周转金,其中20%切块安排到10个深度贫困县;设立农业(扶贫)产业发展基金,优先向10个深度贫困县投放。市本级要集中财力优先支持深度贫困县。加大信贷支持力度,10个深度贫困县每年扶贫再贷款不低于10亿元限额周转使用。不折不扣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推广“政银企保农”五位一体模式,用足用好风险补偿金,扩大对贫困户的覆盖率。
九、加大土地政策倾斜支持力度。 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调整,统筹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保障脱贫攻坚用地需求。鼓励对空心村、无人村闲置凋敝宅基地复垦复绿和整治利用。足额保障10个深度贫困县所需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应保尽保,实施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优先在全省范围内易地交易,土地级差收益优先用于向投融资主体及项目实施主体购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
十、加大帮扶力量倾斜支持力度。 实行“六帮扶”责任制,即每个县1名省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至少3个省直单位包村帮扶,1个经济强县(市、区)结对帮扶,1个省属国企合作帮扶,1名专业技术人员、1名驻县大队长、1名金融业务骨干挂职帮扶,1家三甲医院、1所示范高中或职业院校对口帮扶。贫困户帮扶责任人以县乡为主,省市两级派驻深度贫困县的农村第一书记要达到60%以上。
十一、加强贫困乡村“三基”建设。 逐项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的部署要求,引导各类政策资源要素向基层倾斜,激励各类人才到扶贫一线干事创业。“并村简干提薪招才建制”多措并举,改进乡村治理;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充实加强“两委”班子。建立移风易俗理事会,破除各种陈规陋习。设立孝道公益基金,弘扬孝亲敬老美德,探索建立政府关心、子女孝心、社会爱心联动互促,激发内生动力的新机制。大同、忻州、吕梁、临汾4市和10个深度贫困县要按照上述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贫困乡村“三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十二、加强督查考核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县制定方案,逐村细化措施,逐户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精准聚焦问题,出台行业部门支持政策,跟踪推进、抓好落实。建立工作进展报告通报、责任落实督查巡查、工作成效考核奖惩等制度,逐月逐季督查推进。省委组建的7个脱贫攻坚督导组要以发现问题、推动落实为重点,常年随机明查暗访,较真碰硬督查巡查,确保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工作稳步推进、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