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水系规划:变“水患”为“水利”

28.04.2016  16:49

      过去,人们常把“洪水”与“猛兽”相连。其实,洪水也是水资源!这是即将出台的陕西“关中水系规划”的一个创新理念,其最大特点是——依托陕西水资源家底,打破传统治水方式,变“水患”为“水利”。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压力。传统的刚性治水理念,视洪水为猛兽,要么硬抗,要么排走,导致我省水资源底子变得更薄、路子更窄。基于此,我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规划关中水系,提出柔性治水理念。
      尽可能“聚集水、留住水、涵养水、用好水”,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的关中水系规划,实现了三个治水思路的大转变——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治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

      传统治水,让“家底”变得更薄
      “关中水资源底子本来就薄,而传统治水理念,让底子变得更薄。”日前,关中水系规划项目总工张新寿说。在主汛期到来之前,主动降低水库蓄水位,这是安全度汛的关键。但是,随着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多地留住洪水,也是防汛需要考虑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省的治水思路大都是从单纯防治水患角度出发,因为受水害的影响,往往把洪水视作猛兽,水一来想的就是赶紧把它排走。重引水,轻蓄滞;重视硬质堤防等刚性措施,轻视水系连通柔性治水。在传统思路主导下,目前关中以无调蓄能力的提水工程、引水工程为主,具有调蓄能力的蓄水工程,可供水量仅占关中总供水量的18.3%。每年108亿立方米的地表水,80%以上以洪水形式白白流失,未能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河湖水系连通不畅乃至隔绝,造成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干旱频发,洪水风险增大。
      历时4年多的渭河综合整治,虽初具安澜、生态、景观功能,但多数污水处理厂未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设施。目前,关中地区再生水回用量每天仅9万立方米,只占关中地区总供水量的0.6%。

      柔性治水,追求“人水和谐共生
      人水抗拒,致使关中长期陷入“旱涝怪圈”。
      渭河是关中最重要的河流,是关中的“母亲河”。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于7、8、9三个月,而且多大暴雨,致夏季洪灾频发,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从唐代开始,各朝代都热衷于修建渭河堤防。然而,堤防虽然排走了洪水,也带走了水资源。而在其他月份,降雨稀少,秋冬连旱、冬春连旱、十年九旱。致使关中地区陷入旱涝叠加、旱涝急转的“怪圈”。抗旱、防涝,成为各级政府心腹大患,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外,由于缺乏生态水,导致渭河一些支流甚至常年断流,河道不断萎缩,基本丧失了行洪、供水和生态功能。由于缺乏生态水,挤占地下水的情况依然存在。虽然通过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上仍没有恢复到超采前的历史水位。城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并没有明显改观。
      立足创新的关中水系规划,一举打破过去刚性治水的旧观念,按照柔性治水理念,将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综合运用治污、防洪等工程措施和生态技术、生物措施,进而实现蓄水调水、农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相统一,统筹解决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关中水系规划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强调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既积极而为,又尽量减少人为扰动;既支撑发展需要,又还历史欠账。在实施中,既需要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也需要区域内市县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执法体系、数字化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水利创新,重现“八水绕长安
      实践证明,每一次水利革新,都会激发生产力,带来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早在战国时期,郑国渠无论在治水思路、设计、技术都巧夺天工:利用关中平原西北略高,东南略低有利地形,形成全部自流灌溉系统;采用独特的“横绝”技术,即交叉工程,拦堵沿途河水流入渠道,巧妙地连通泾河、洛水。建成后,极大地改变了关中农业生产面貌,让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战国的郑国渠、汉唐时期的渭河漕运和长安城供水网络,以及后来的“关中八惠”,无不以其巧思而占据世界领先地位,造福当代,惠及后人。
      如今,水利的命脉作用正在扩张延伸,不仅体现在农业发展上,还体现在工业、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过去单纯的、刚性的、单一的治水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治水创新势在必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治水战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科学理念,让治水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上升到既谋一域又谋全局的综合性,是当代中国兴水治水理论的重大飞跃。
      关中水系规划突破传统治水思路,最重要的是要恢复植被和湿地,恢复涝池、塘坝,把水留下来,重现“八水绕长安”。关中水系形成后,预计关中将新增供水量25亿立方米,调蓄滞留洪水18.3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未来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实现关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呈现出“秦岭为屏,渭水为脉,山环水绕,水景相依”的美好景象。记者 郭军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