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四个交通” 倾力服务“大运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运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公共交通管理方面,从2012年开始,对中心城区公交私人挂靠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变“私”为“公”, 实行“国有主导、多方参与、公司经营、规模发展”的公交运营新机制,由此改写了运城公交发展的历史。已完成公交车改制291辆,占私人挂靠经营公交总数343辆的85%,剩余52辆公交车2020年完成改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市政府出台了《运城市区公交财政补贴暂行办法》,建立了公交财政补贴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全市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达1155辆。全面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中心城区新开7路、15路等4条公交线路,调整延伸了1路、2路等15条公交线路。2017年4月建成运营了智能公交系统,8月发售“全国交通一卡通”,实现了与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投入160辆新能源公交,开通运营了运城至夏县、运城至临猗城际公交,推进了盐临夏城镇一体化建设。同时,开通运营了平陆至三门峡城际公交。规划投资5475万元,着力实施中心城区公交西停保场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财政评审等工作。出租汽车管理方面,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2017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运城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并于9月6日在全省许可了首家网约出租车平台(武汉斑马快跑科技有限公司运城分公司)经营许可,促进了巡游出租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管理方面,作为2017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11件民生实事之一,一期规划预算投资5780万元,建设180个网点、投放5000辆自行车,涵盖中心城区22条主要街道,覆盖中心城区40平方公里。5月底已全部建成,7月1日正式运营(IC卡售卡和手机APP同步运行),目前公共自行车用户已达3.2万多人,促进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抓运输市场监管 道路水路运输迈上新台阶
统筹推进客运、货运、维修、驾培市场综合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全市完成建制村通客车3138个,完成率98%;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路6条。完成了市汽车客运东站和河津、稷山、平陆、芮城风陵渡等客运场站建设。发展汽车租赁企业,全市新增租赁企业达17家、车辆170辆。实施驾培机构服务模式改革,全市39所驾校中全部实行了先培训后收费、计时收费的模式。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营运黄标车4061辆。促进租赁健康发展。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多站合一”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开展了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开通运行“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为1.76万余人次提供业务咨询、投诉服务。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黄河小浪底库区航运工程建设和万荣西滩、芮城许坡、原村、平陆茅津、凤凰、芮城大禹渡等码头渡口改造工程。2016年市政府印发了《运城市水上搜救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了水运安全监管。
抓安全责任落实 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新夯实
以建设“平安交通”为抓手,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认真实行每月安全例会、每季度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制度,强化了“一岗双责”。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对安全隐患进行了严格整治。建立了“两客一危”一级监控平台1个、二级监控平台 34个,“两客一危”车辆全部纳入监管,12吨以上重型载货汽车全部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公路、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水路运输等领域应急预案25项,并以水上搜救、危化运输和农村公路为重点开展专项、联合应急演练120余次。近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交通运输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抓法治部门建设 依法行政管理取得新进展
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精神,大力推进“放管服效”改革,依法依规理顺、下放和取消了驾校许可、出租车企业经营许可、城市公共客运许可、公路建设施工许可以及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职权事项140项。建立完善了“两清单”、“两张图”,在政府网站进行了公开。优化服务流程,所有许可事项办结比法定时限缩减了30%及以上。严格执行“13710”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落实,提升了行政效能。推进交通行业“六统一”建设,行业整体形象大幅提高。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水运市场整治和农村公路路政巡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500余起。集中突出开展了城区客运三轮车整治,查处非法营运三轮车241辆,强制报废客运三轮车53辆,彻底取缔了营运三轮车,一举扫清了城市客运市场这一痼疾顽症。加强公路“三乱”治理,完善行政执法监管体系,全系统未发生一起“三乱”行为。
(□ 柴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