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车镜里无前途
近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国内大部分省区都被直接或间接纳入这个经济大走廊的规划之中,山西是为数不多的三不沾省份之一。
对此,很多山西人想不通,汉、唐时期,山西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承接带,尤其是北魏时期,山西堪称丝绸之路的重心所在。元、明、清时期,山西的临汾、太原都可看做丝绸之路的东延段,沿途形成的城市、市关,至今有迹可寻。然而,就在我们一些学者引经据典,对那段历史津津乐道之时,现实中“一带一路”列车却早已呼啸而过,并未给这块土地的遗民留下一席之地。
“不东不西、不是东西”是山西人长期以来对自身所处区位的一种自嘲,而这自嘲本身恰恰折射出一种拘泥于地域局限的思维,正是由于这种区位思维,局限了我们思想的视野。其实,与历史上丝绸之路相比,今天的“一带一路”无非是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其承载的实质内涵已经今非昔比。“一带一路”战略是为了在全球经济差异化格局中,寻求沿途不同国家间的互补互通。在国内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在其间的角色定位将是向外输出过剩产能。所以,进入“一带一路”经济长廊的决定因素不是地域所在,而是产业竞争优势。
一时一事,时事易也。倒车镜里无前途,拘泥于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蛛丝马迹,试图在今天的“一带一路”上换取一席之地,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就好比盯着倒车镜开车,其前路可想而知。
其实“一带一路”只是一种发展理念,而非一个经济实体,纳入圈中能怎样?不在圈中又如何?即使未被纳入,并不代表全无机会,关键是机会到来时,山西能有何作为?如果执迷于是否存在某个圈子之中,结果往往是让自己在思想上画地为牢。记得2004年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将山西纳入其中,但时隔十年之后,中部其他省份均有所建树,我省经济却在2014年出现断崖式下滑,GDP增速在中部六省垫底。纵观我省近年来错失的种种机遇,根本原因并非“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地理位置,而是我们在产业转型道路上意志不坚、心魔犹存。
笔者一位外地朋友曾这样评价我们:“山西人只会dig (挖掘),都是digger (挖掘者)。”这话当然只是一孔之见。目前我省创新驱动力度前所未闻,科技城建设开工在即,革命兴煤战略已成共识,但笔者心里清楚,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嘴上喊着转型,恐怕脑子里盼的还是煤价回升的好日子。
圈子不取决于“是东是西”,前途更不在“倒车镜”里。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我省最大国企晋能集团开始进军光伏制造,这家传统煤企正在谋求从传统能源向综合能源的转型。无独有偶,一位朋友告诉笔者一件事,江苏省连云港市企业文化考察团在参观我省太钢、太重两家企业后感触颇深,最后总结了九个字:太震撼,太重要,太伟大!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圈子,这才是山西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