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2014》保卫蓝天 就得动真格
原标题:经济之声年终特别报道之三:APEC蓝永驻 需法治化手段实现常态化治理
央广网财经北京12月22日消息(记者丁华艳)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 2014年,改革再出发。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热情、释放改革红利坚固信心。2014年岁末,经济之声精心策划年终特别报道《大国2014》。今天请听第三篇《保卫蓝天,就得动真格》。
一、美好回忆之“APEC蓝”
2014年已经走到年根岁末,回望这一年,要说有什么美好回忆的话,很多北京人会提到“APEC蓝”,这也是媒体评出的2014年中国十大新词,排在第五位。
北京市民:朋友的微信圈上,都在晒APEC蓝天……因为有APEC蓝,故都的秋一下子重现神韵了。
北京市民:这样的蓝天,好像对北京人来说,很难得的样子。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应该天天有蓝天。
这抹蓝,因来之不易,被网友起名APEC蓝。为这抹蓝,北京周边100公里以内的钢铁企业,全都停工;山西的电力、冶金、焦化企业停产;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对污染企业重点管控;北京汽车单双号限行,学校放假,部分企业工地停工限产,通过一系列严格措施,在有可能出现雾霾的情况下,天依然变蓝了。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人努力,天帮忙。
习近平主席:有人说,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的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很重要的内容。
二、“APEC蓝”不是不能实现的难题
APEC蓝为中国治理雾霾积累了信心和经验,大家意识到:APEC蓝难留却能留,原本预计需要30年治霾,现在看到了加快的希望。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APEC蓝说明治理雾霾,有两条处方。
骆建华:雾霾成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重化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治理雾霾并不是没有办法。就是一个办法“双限”,第一限产,第二限行。
但是,学校能总放假吗?工厂总停产,就业怎么保障?单双号限行,有法律依据吗?临时措施,就是临时措施。要APEC蓝永驻,需要的是法治手段实现常态化的治理。
为了保卫蓝天,中国政府动了真格!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新亮点。这是中国首次宣布,我国碳排放总量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中国承诺碳排放峰值,必将给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堪称严酷的转型压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减排目标就是要形成倒逼机制,而这也将是中国解决雾霾污染的新动力。
解振华: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的污染,跟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对减少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PM10、PM2.5等等,都是有好处的,是有协同效应的。如果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话,大气污染可以得到大大的改善,APEC蓝再也不是一个不能实现的问题。
三、保卫蓝天 首当其冲是调整能源结构
当前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亿人口被雾霾覆盖,要保卫蓝天,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大气污染,离不开能源结构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而调整能源结构,首当其冲。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目前我国人均碳排放7吨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就是调整的空间。
韩晓平:要保住APEC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逼他们改变能源结构。所有的企业排放必须获得许可,每年承担减排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就要花钱从别人那里购买减排指标。这样就逼着企业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这样使过去粗放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向精细化,而这种精细化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
以清洁的天然气等能源替代煤炭,北京已经在行动。刘金明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的一名职工,自从电校毕业28年来,一直在燃煤电厂做集控工作,今年7月燃煤电厂关停,改造成燃气机组,他认为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空气更干净了。
刘金明:毕竟要为北京的蓝天尽一份力,燃煤机组必须要关停。开始这里住的时候,都不能晒衣服,都是粉尘,现在开窗户都没问题了。
北京市2013至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北京燃煤总量要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2020年底六城区全面禁燃煤炭。
同时,《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还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而这个数字在2013年时,仅为9.8%。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因福岛核事故停滞了三年的中国核电,今年12月初重启,2030年之前的投资预计达到1.2万亿元。
四、环保成本谁来承担?
不过,能源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受制于油气资源依赖进口,以煤为主的格局一段时间很难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发电占比近70%,要保卫蓝天,通过环保改造,实现“煤电超低排放”或烟尘近零排放,成为一条流行而可行的技术路线。
目前,浙江、广东、陕西、山西等省,已经先后宣布启动超低排放计划,天津、河北等地也有一些示范、改造项目。
但问题是,实现“近零排放”所增加的环保成本,谁来承担?
目前仅有浙江等少数省份出台了电价补贴,大部分省市的改造成本,是由电力企业在承担。
作为先吃螃蟹的试点电厂,华能山东公司总经理王文宗说,一两台机组试点,企业还可承受,但要推动全面改造,仅仅他们一家公司,一年就要增加25亿元运营成本,没有环保电价政策扶持,“煤电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很难全面推进。
王文宗:作为一个示范,作为一个试点,我们肯定是有这个能力。但如果全部改造完,电价政策依然不到位,一年25亿元的成本负担,企业肯定是承受不了的。
五、更难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看来能源结构调整,还需要一系列细化的政策保驾护航。不过,比起能源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更显得困难重重。
过去几年,中国超过两位数的GDP增长,主要依靠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拉动。仅5年间,发电量增加63%,粗钢产量与水泥产量分别增长74%和76%,机动车产量增加220%。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叶檀:经济结构必须转型,以前粗放的靠廉价的能源、廉价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来发展低端制造业,然后又制造产能过剩,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绝对绝对不能再发展下去,应向清洁经济方向来转变。
作为全国钢铁、玻璃生产大省和重要的水泥、煤炭生产基地,河北既面临发展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调整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巨大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北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不再为GDP排位纠结。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也立下“三年让大气质量有所好转,五年有所改善”的军令状: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
河北省政府在唐山、邯郸、承德等3个设区市,集中拆除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其中就有符合国家政策的设备。可见在化解过剩产能上,河北下了决心,出了重拳。今年12月份,河北又启动三大钢铁集团搬迁,压减过剩产能。
据测算,“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已压减炼铁产能2308万吨、炼钢产能2545万吨、水泥产能10966吨、平板玻璃产能4206万标准重量箱。在此基础上,到2017年,还要再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
六、保卫蓝天 我们一起行动
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的产能压减了下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会不会造成产业断崖?而且,根据测算,完成到2017年的压减任务将涉及106万人的就业问题。
困难摆在了地方政府的面前,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也坦言,压减产能进入深水区,越往后越难。
张杰辉:第一,化解这些产能,原来职工的就业要有着落,社保也不能断档;第二,要妥善处理民间借贷和银行债务问题;还有一个,减少的财政收入,我们得有替代的产业补上来,把支出结构调过来。
削减产能,对于地方经济而言,短期内可谓壮士断腕;增加环保投入,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缩水的背景下,又有割肉之痛。尽管如此,2014年,为了保卫蓝天,政府确实是动了真格了。
即将到来的2015年,每一个个体,是不是也要动真格呢?保卫蓝天,需要每个人的主动参与。
“一边抱怨雾霾太重,一边排放废气、尾气;一边埋怨环境太差,一边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垃圾秸秆”的看客心理,是不是该放一放了?
对于公众而言,也应从日常生活做起,多一些乘坐公共交通,少一些公车、私家车出行;多一些植绿护绿,少一些破坏环境;多一些回收利用,少一些丢弃浪费。“保卫蓝天”,任何人都不应该是看客!
原文链接: http://finance.cnr.cn/txcj/20141222/t20141222_5171743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