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农民和企业都受益——繁峙县实施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启示录

03.11.2014  10:31

      我省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从去年开始,全省结合贫困农村实际,变“输血”为“造血”,鼓励企业进行产业扶贫帮扶,带动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和彻底脱贫。
  截至目前,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已经在全省58个贫困县开工建设,项目达233个,涉及总投资799亿元。这些项目运营投产后,可吸纳带动10万以上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预期到2015年,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带动贫困村将达到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提前实现翻番。
   企业助农增收致富
  
在繁峙县很多人有两种身份,既是农民,又是产业工人。去年,繁峙县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支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实施土地流转,进行规模产业开发,当地农民脱贫致了富,企业也转了型。
  现在,繁峙县集义庄乡果园村村民马全国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生态园区里管理黄瓜。老马说,在园区里上班不但生活条件好,赚钱也多。以前在村里,全家虽然有十多亩地,但是因为条件差,收入很低,一亩地每年只能收入五六百元。
  随着我省开始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果园村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当地优势民营企业,企业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起了蔬菜大棚,搞起了特色养殖。如今,村民们大部分都留在园区里上班,变成了产业工人。
  “今年流转土地了,每一亩地给农民1000元,我还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挣18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钱,我很满足”。马全国高兴地说。
  该县充分调动当地民营企业的资本优势和当地丰富的劳动力,在集义庄乡果园村建起了万亩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总投资7000余万元,占地1200亩。繁峙县平型关铁矿出资1500万元,以35%的股份参与集义庄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建设,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破解了设施农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和租赁大棚的方式参与合作,投入不多而收益可观。蔬菜大棚种植的平菇、黄瓜、西红柿、彩椒、西瓜等远销太原、大同、北京等周边城市。每个大棚年均可实现纯收入4-5万元,企业和农民都尝到了甜头。
   村企互动实现资源互补
  
一度时期,铁矿业支撑着繁峙近80%的财政。但对于整个县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而言,却造成了“一铁独大”的现状。“后金融危机”一直持续,资源经济结构单一的劣势暴露无遗,铁矿发展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局,企业纷纷被迫寻求新的出路。
  一方面农业需要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最大的制约仍然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转型发展,摆脱单纯依赖矿产资源的单项思维,拓展地上产业,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繁峙县委、县政府作了深入的战略思考。打破了“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格局,把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对接,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思路:用企业资金撬动农业产业扶贫,引导企业资本进入农村,把资金、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的理念、工业化的模式、项目化的运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等,把农业资源变为生产力、变为财富,把农民变为工人、变为市民。从而探索出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新机制、新途径,推动产业扶贫的深入开展。繁峙县矿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一家年产值上亿元,每年上缴利税1000万元以上的矿产企业。该企业投资8000万元在安家山村实施以填沟造地为基础、设施农业种植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在该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矿产企业家纷纷回乡或就近参与土地整理开发,形成了村企互动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该公司还着力推动转型发展,把目标转向了采矿区矿山植被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上,计划投资5亿元,用三年的时间进行矿山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兴建温室大棚、生态养殖场、农家乐餐厅、天然滑雪场、登山步道、佛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构筑蕴藏野趣的“世外桃源”,寻找发展生态旅游的“商机”。大明烟矿区一期工程预计投资2亿元,目前已投入2453万元,种花120亩,栽植观赏和食用树种78000株,种草7000亩。该项目建成后,将“趋利避害”,既使当地因矿业开发而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又能带动周边村1300余人投身新型农村旅游业,实现增收致富。
  据企业负责人黄卫东介绍:“现在有了一个好的政策,尤其是我们搞资源型的企业,也寻找出一个企业的发展之路,寻找出一个和当地老百姓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企业转型与农民增收双赢
  
开展土地整理开发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攻坚,特别是引导企业支持“三农”、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繁峙县注重力量的整合和优势的互补,精心指导民营企业参与丘陵区土地整理开发。
  安家山村是繁峙县贫困村之一,由于地处山岭地带,村民种地人均年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去年三月,繁峙县矿产品有限公司就来到安家山村,想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实现企业转型。正值去年我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把资本、管理、技术优势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以及农民的土地、务工相互结合,既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撑,又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打工的方式增加收入。
  安家山村地处偏远,没有一整块的平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原来支离破碎的土地变成了平整的一大块。由坡地变平地、旱地变成水地。据了解,这只是企业对口扶持安家山等5个村的第一步。两年内,这里将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庄园,村民除了每年能收到土地流转的租金,还有转为农业工人后的工资和分红。这样,村民日子富了,企业也跟着转了型。企业出钱,政府给政策,实现了资本、土地和特色资源相结合。产业扶贫让安家山的好日子越来越近。
  现在,安家山村2000多亩土地已经被企业平整出来,准备下一步建设蔬菜大棚、养殖、造林、水利工程以及整村移民搬迁工程。投产后,企业年产值可达到5000多万元,能吸纳周边四五百个农户就业。

责任编辑:刘振华    审核:张建浩    审定:张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