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企业"牵手"贫困村 农民脱贫搭上企业"快车"
企业转型升级,是自身发展的出路,也是农民脱贫的机遇。2016年以来,山西省积极引导转型企业“牵手”贫困村,让农民走上了稳定脱贫之路。
“去年村里有什么变化?”听到记者提问,56岁的贫困户郑新兰扭头走出了窑洞。她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一股自来水喷涌而出。“这就是变化!”她又指了指远处的厂房。“还有那儿,我儿子在那里打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郑新兰居住的村子叫南山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一个山沟里。置身其中,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唯独除了穷。全村100多户,51户是贫困户,常住人口不到100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人越来越少。
2016年,一座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养猪场在村外的南山脚下开工,南山村终于搅动了“一池春水”,年轻人纷纷回来打工。这家养猪场叫南山百世食安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桃花矿业公司的转型项目。
在72岁的王文秀看来,一年来的变化,赶得上过去几十年。“打了一口井,给每户都免费接上了自来水,还硬化了6公里道路。我们的玉米他们全部收购,要是贫困户,收购价还能比市场价高1角钱。”
“连土鸡蛋都涨价了!以前村里的土鸡蛋12元1斤没人买,现在20多元还买不上,其他土特产也都成了抢手货,一年下来能增收不少。”村民王兰贵说。
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贫困户。村民丁小平10多年前因车祸下身瘫痪,生活非常困难。2016年,这家公司为他和其他490户贫困户担保,每户从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养猪场,以后每年能固定分红6000元。
南山百世食安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说:“我们并不吃亏,这里提供了理想的厂址,解决了我们建厂最大的困难。我们建成后一年需要16万吨玉米,可解决全县的玉米销售难,能带动1500户贫困户脱贫,这是企业转型和扶贫的双赢。”
企业提品质 农民得实惠
晋中市左权县连壁村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一共148户村民,51户是贫困户。村庄不大,但十分干净。2016年,这个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我们村脱贫,除了政府扶持,还得益于莲鑫源农产品公司的带动。”连壁村村支书郭应林说,这家经营小杂粮的农产品公司通过提高品质,不但实现了自身升级,而且带动全村70%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莲鑫源农产品公司距离连壁村不远,主要是通过农民入股、打工和订单农业参与扶贫。连壁村家家户户种小米,大多数贫困户都在此打工,其中十几户还用土地入了股。
一说起扶贫,公司董事长张国忠就显得十分得意。“一般的小米每斤3元多,我们的每斤8元不愁卖,能更多地让利给贫困户。”
得益于此,连壁村村民种小米一分钱不用花。种子、有机肥、耕地都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出的小米公司统一收购,每斤比市场价高0.4-0.8元。
村民庞树江家里种了3亩小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耕1亩地60元,种子1亩20元,有机肥1亩要150多元;每亩小米产量300-400斤,带皮收购价每斤2.2元,而普通小米最多每斤1.8元。“光这些一年就是1000多元钱。”庞树江和老伴还在莲鑫源打工,“一年收入近万元”。
在山西各地,像莲鑫源和连壁村这样共赢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张国忠说,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扶贫是长久之策,这就为持续参与扶贫留下了更大空间。
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说:“过去政府搞企业扶贫喜欢‘拉郎配’,企业很排斥,现在则是比谁的服务好,市场前景怎么样。”
南山百世食安牧业有限公司在选址之初遇到了困难,为了避免项目流失,交口县的国土干部2016年拿上图纸,和企业人员一个村一个村挨着跑,终于在南山村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干部不吃拿卡要,主动靠前服务,我们没有理由不选择这里,没有理由不支持地方扶贫。”李智说。
而在长治市襄垣县洛江沟村,山西潞安集团在这里发展的2500亩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已经见到了效益。
过去,洛江沟村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纯收入仅有500元左右。现在,村民们不仅每亩地一年能够拿到600元的流转费用,在基地打工每年还可增收1万余元。“靠着牡丹,我们还发展起了旅游,每年5月来赏花的游客很多,我的农家乐一天能挣200多元钱。”村民邢琳花说。
据介绍,去年潞安集团的油用牡丹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亩,带动了6个贫困县的扶贫工作。潞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油用牡丹一亩地的产值可以达到1万多元,种植第3年每亩收益就可达1000-2000元,管理较好的收益可达2000元以上,对农民脱贫的带动效果十分明显。
数字显示,2016年山西省已有685家企业结合转型开展产业扶贫,带动2935个贫困村、50.9万农户发展生产基地,吸纳13.6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