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全国人大代表建言:推进城镇化要容得下“乡愁”
不少刚刚从家乡返回工作岗位的网友吐槽:家乡不应只剩混凝土。
“乡愁”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停留在不少人记忆中的回味,更是人们对家乡特有的情感。但是,不少刚刚从家中过完年返回目前工作生活之处的网友却表示,家乡成了一个无论从东、西、南、北任何方向皆能寻觅到建筑轰鸣声的巨大工地,曾经记忆中的那些家乡特色无从寻得,记忆载体的建筑烟消云散。带着网友的困惑,记者与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交流,期望寻找答案。
“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让每个地方只剩下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混凝土,而应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建筑、遗址,要容得下美丽乡愁。”全国人大代表柳树林在山西建工集团任副总经理,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外出,国内国外走了不少地方,他对目前正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有些建议。
网友们也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新浪微博网友“Johnny-ya-ya-ya”说:“上学的时候读《乡愁》,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体会不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现在是真真儿地体会到了。”新浪微博网友“Radcliffelala”也说:“家乡是一个人最初和最后的挂念。”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蹦床运动员董栋也有同感。他觉得,乡愁不是只有乡镇、农村外出的人才有,城市里的人照样会有乡愁。他从小生活的城市发展很快,无限扩张,小时候许多记忆中的老地方,现在已经被高楼大厦所替代,乡愁确实只能在记忆里,找不到现实对应。
难怪山西日报客户端一位网民说:“乡愁是让人有所牵挂。单纯追求政绩的官员推进城镇化,把土地推没了,把家园拆没了,这是断根。断了乡愁。”可是,把断了乡愁的根源全部推到城镇化身上,似乎也不大公平。柳树林说,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能单纯说乡愁,而应该达到城镇化与乡愁文化互为一体和谐发展。
腾讯微博网友“中华鲟”说:“建议城镇化或是城市发展中,保留一定数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建筑,好让人们在都市楼林里寻找到自己儿时的回忆,或是能印证下父辈祖辈日记里的时光。”
柳树林同意这个观点。他说,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靠乡村文化来传承的。留住乡愁并不是反对城镇化,而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以城市体量有多大为标准,而应当合理布局,多种城市类型、大小城镇集群协同发展。比如:我们可以把城市的生活文明带去乡村,以改善生活条件、卫生条件、教育条件、文化条件为基本标准,不搞大拆大建和土地大规模集约使用,保留住乡镇文化独有的特色建筑,如:大戏台、宗祠等。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以政府为主导,搞一些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让当地青年劳动力愿意留在家乡,这样,就留下了文化传承,留住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