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前辈签名倡火葬谈起

31.03.2016  11:34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坟扫墓寄哀思;殡葬改革倡新风,节地生态益后人。

  3月24日10时20分许,太原卧龙山公墓举行了“老一辈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60周年纪念活动暨生态节地葬免费安葬骨灰仪式”,全力倡导节俭、绿色、环保殡葬新理念,由此拉开了以“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为主题的清明节活动序幕。

  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追溯回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的来龙去脉。1950年,中国共产党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逝世,不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还修葺了“八宝山第一墓”。事后,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地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商讨: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大,对其进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们死后如果都这样葬,是不是有些浪费了?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浙江杭州西湖周边又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坟墓,忧心忡忡地说:人死了都土葬,死人与活人争地,长此以往,活人就没有地种了,那怎么办?由是,毛泽东同志产生了倡导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火葬的念头。1956年4月27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间隙,秘书把一份实行火葬的倡议书送到毛泽东同志手中,毛泽东同志看完后挥笔写下三个大字“毛泽东”,顿了顿,又写上当天的日期“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参加会议的其他中央领导人,争先恐后地在“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的倡议书上,郑重其事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60年前的195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不建坟墓的高风亮节,不仅凸显出他们的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领导人的博大胸襟,而且张扬着党员领导干部移风易俗的表率带头作用。这一“先革自己命”的身先士卒倡议,是由土葬向火葬转变的一次伟大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对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0年后的今天,作为“革命后来人”的党员领导干部,理应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倡导火葬的遗愿发扬光大,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记在心间,落到实处。要强化从严律己、依法从政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教育和约束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按要求举办丧事活动。只有这样“正人先正己”,才能成为殡葬改革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才能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其离世前两个月所写的《拟挽歌辞》其三中所吟咏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值得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扪心自问和深深思索。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