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导”师的转变

08.09.2017  17:26

教与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虽然动物也能通过观察、示范和演示来彼此学习、传授经验,但唯独人类拥有传递大量信息的能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据我们所知,目前只有人类能思考抽象的概念,比如国家治理和公正。

科技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语言和文字使人类得以突破观察、示范和演示的局限,从事教学活动。纸、墨及印刷术发明以来,知识的积累、储存和传播就在飞速增长和扩展。这一趋势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开始,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只是它的延续。

但是,人类教与学的发展并不应仅仅归功于技术。公元前6到5世纪,古人对于教育的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写字和算数等实用技能。也许是历史的巧合,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家都曾思考和论述过教育应该怎样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改善人类的境况。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提出了两个重要原则——首先,承担重要职权之人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次,教育不仅关乎实用技能,更要指导道德行为的方向。

如今,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尽管在理论上,我们仍期望教育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递价值,但在实践中,大多数教育体系都倾向于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承担了发展经济的重任,开始讲求“投资回报率”。

当前的主流观点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教师。教育功利主义正是这一观点的核心。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传授实用知识和技能,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科技就很有可能让传统教学变得多余。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此,它也包括价值的传递,以及对学生社会生活的指导,这单单依靠技术是无法达成的。因此,教育仍然需要人的参与,教师将继续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这一角色正面临变革。教育事业需要重新审视道德和价值的重要性。但是好的教育应该包括哪些道德和价值呢?

答案就蕴含在教育当中。好的教育建立在一系列道德价值观之上。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好的教育重视事实胜于重视观点。但与此同时,它又经常伴随观点的争论,而且这样的争论要通过公开的调查和论证才能得到解决。

借助社会科学,好的教育摒弃极端思想,认可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包含的各种权衡和妥协;通过人文学科,好的教育让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好的教育强调集体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通过静思,好的教育揭示身体和心灵的联结,教会人们掌控情绪。缺失了这些价值指引的教育,就无法被称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培训,让他们成长为学生的模范和导师。

科技可以成为助力,代替教师从事单调却重要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学习评价等工作,让教师把更多宝贵的时间用在与每一位学生的交流上。今天,很多高水平的学校正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如果教师必将承担更重要的任务,那么整个社会就必须重视和肯定他们角色的转换。

在世界范围内,表现最为优异的芬兰和新加坡教育体系一直将教师置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教师被寄予厚望,但同时也获得充分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教学自主权,以及全社会的尊重。

纵观历史,教育曾被看作崇高的使命,甚至是心灵的召唤。今天也应如此。

(来源:中国教育报)